和美山位於碧潭左岸,有「小赤壁」之稱,早年曾經是「碧潭樂園」所在地。70年代中期,碧潭樂園荒廢後,荒煙蔓草多年,後經台北縣政府於民國97年開始整修,99年完成步道系統及景觀改善,成為碧潭旁極佳的遊憩地帶。
今日我開車前往,將車停放在捷運新店站的轉乘停車場。
走到碧潭吊橋入口,從橋上望向左前方,就是和美山。
步道入口就在吊橋的另一端,猶如進入一個幽靜長廊,此段稱為「迎賓步道」。
進入步道後上行約50公尺,到達一處廣闊的休憩平台,由此,步道分為兩條路線:「水岸步道」及「親山步道」。「水岸步道」以藍色欄杆標示沿著新店溪側而行,沿途經過太白樓、詩歌劇場、雙心坪,最後到達新店溪渡口。「親山步道」則以綠色欄杆標示,經幸福廣場到達和美山頂。兩條步道間亦有支線互通,遊客可自行選擇行走路線。
從休憩平台左行,是水岸步道;走右邊上坡,是親山步道,距離山頂800公尺。
取左道,走水岸步道,沿路均有遮蔭,行來不覺炎熱。由樹叢中可見新店溪景色伴隨而行,山光水色俱美。
約莫200多公尺後,到達太白樓。
太白樓原名「攬翠樓」,建於民國53年,原是一戶楊性人家的別墅。樂園在民國75年歇業後,楊性人家也搬離此地,徒留這棟樓房荒廢,甚至產生鬼屋傳說。
據<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832篇提到:
「太白樓的土地屬於國有林地,一度面臨林務局強制拆除的命運。
新店區公所爭取林務局支持,將太白樓列為文化景觀歷史建築,
使其成為水岸步道的景點之一。」
我今天在現場未仔細觀察,只見到有個牌子提到這棟建築仍屬私人所有,目前作為佛堂之用,若想參觀,請電xxxxxxxxxx(我沒記下)。
太白樓下方是碧潭水岸的「1號碼頭」,不知在碧潭划船或踩天鵝船的遊客能否在此停靠?
在1號碼頭平視碧潭風景,橋樑與高樓倒映在碧綠水面,雖已不復懷舊景象,但其碧波明鏡之景,仍可想見碧潭在日治時期被列為北台八景之榮光。
步道到了太白樓這兒,因為峭壁岩層之故,無法再沿水岸前行,步道轉由太白樓後方高繞。太白樓旁有一處「詩歌廣場」,廣場旁可通往親山部道路線。
看著詩歌廣場幽暗略帶破落的景象,不知這處廣場是否真的如其名稱般加利用?
高繞的步道階梯大約100公尺,經過一個轉折後,在更高的山壁處重新與溪流方向平行。
趁著有平路可以走,趁此時把汗水擦一擦,喝一口水,但不用急著休息。因為,再走七、八分鐘左右,就有涼亭可休息了--到達「雙心坪」。靜坐涼亭之中,或立於涼亭旁俯視一泓碧水,都能讓身心在此恢復滿點。這很重要,因為離開涼亭後,將再一次遭遇100公尺的高繞步道。
通過第二次的高繞步道,來到一處小型的休憩平台,擺著圓形的石桌一張,此後的步道稱為「林間棧道」,行走其中,果然陰涼,不受午間的陽光侵擾。
進入林間棧道約3分鐘後的一處轉彎,視界再度豁然開朗。這兒是整段水岸步道可以眺望碧潭風光的最高點,俯視新店溪的角度更加高遠。棧道旁設有解說牌,說明碧潭的老、中、青三代橋梁。老,是1937年完工的碧潭吊橋,全長200公尺;中,是1972年通車的碧潭大橋(聯絡北新路與安坑),全長400.5公尺;青,是1997年8月通車的北二高碧潭大橋,全長850公尺。(橋梁照片並非眼睛實際所見距離,是用相機拉近至80mm焦距)
此後林間棧道一路下降,經過竹林,最後穿過數間已經廢棄的住家巷道,猶如九份、金瓜石般的山城石階後,和美山水岸步道的山徑至此已告一段落,從迎賓步道入口走到這兒,正好花費1小時。向右沿著大馬路與指標前行,離新店溪渡口只剩下300公尺。
新店溪渡船的歷史源於清光緒7年(西元1881年),目前僅存的「新店渡」是全臺灣可見的唯一人力擺渡的渡口。渡口旁不少釣客架著釣竿,我望著從對岸水面緩緩滑過來的渡船,突然想起,三十多年前,我是不是來過這兒?當年我用我的第一台雙眼相機,也拍下了擺渡在新店溪上的一葉扁舟,我得找找這張照片。
渡船的單程「渡資」20元,我在船上坐定後,全船只有我一位客人。船夫熟練的將小船調頭,擺向對岸碼頭。我想著,他一天當中在兩岸渡口來來回回不知幾趟,一個月能賺到多少?
渡河時間大約5分鐘,短短5分鐘,我好樣又穿越了一些模模糊糊的記憶。好像,渡口另一端岸上的那首席慕蓉的詩。
穿過岸邊的碧潭商圈,我走回吊橋頭,結束1.5小時的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