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經營建議﹙三﹚
常規
是學習成效的關鍵,是奠定人格發展的基石
原因與方法
學生常規不好的原因:
1. 不知做:不知道「愛整潔、守秩序、有禮貌」的好處,因此要教育他,並闡述其意義與價值。
2. 不會做:知道要問好,但不知道如何做?才是最恰當。因此指導、示範給他看,並要求做成習慣。
3. 不想做:嫌麻煩、厭約束。因此規範他、勉強他。
4. 不能做:同儕沒有這種習慣、學校沒有這種氣氛,做了會被視為異類而蒙受取笑。因此要蘊育氛圍、形塑風氣,讓正向價值突顯,良好行為肯定。「做了」極為自然,「不做」很奇怪。
5. 做不好:經常追蹤、檢視,去除惰性,使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
教學5E原則
1. 解釋﹙Explanation﹚:規範明確、簡而易行
2. 勸勉﹙Exhortation﹚:經常提醒、建構觀念
3. 體驗Experience:賦予價值、感受益處
4. 環境﹙Environment﹚:良善場域、自然蘊育
5. 榜樣﹙Example﹚:以身作則、樹立標竿
具體作為
1. 約法三章:規定簡單明瞭,說清楚、講明白,要讓學生知道「為何而做?如何做?做什麼?」
2. 蘊育價值:針對常規意義要闡述清楚,讓學生認同而願意主動去做,並引以為榮。
3. 建立模式:請學生示範標準動作與相關用語及流程,透過不斷的叮嚀與演練,使其成為習慣。
4. 潛移默化:常規建立,必須經常利用機會教育,以建立行為模式。在班級凝聚共識、形成風氣、蔚成文化、成為班級的特色。
5. 持續鼓舞:若有他人讚美學生個人表現優良時,必須及時公開表揚;若是全班行為,則必須表現極為高興的態度,並以「學生最愛」方式鼓勵之。
6. 平時規範:
﹙1﹚ 上課時,禁止學生趴在桌子上、與鄰近同學交談、嬉戲、離席走動……
﹙2﹚ 下課時,不在教室奔跑、推擠、嬉戲,要求輕聲細語
﹙3﹚ 教師不在或與他人交談處理要務時,更須力求安靜。
7. 特別時間:﹙校外活動、校外教學、園遊會、運動會、學校日…﹚
﹙1﹚ 再叮嚀一次。
﹙2﹚ 指派學生維持秩序。
A. 負責維持秩序的學生,不可站在講台上。
B. 登記名字:【登記名字的同學,不要站在講台上。登記了就通知他,待其改善後即擦掉,並告知。】
8. 以身作則:教師與學生、同事、家長互動待之以禮,對學生禮貌行為,必須慎重回應並鼓勵。
9. 建立制度:榮譽樹、榮譽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