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教育的淺見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要受教育?究竟教育的「本質」為何?「目的」在哪裡?如何能達到不偏離「本質」,而又獲得受教育的目的?這些問題經常在我腦海中縈繞著。有人說:「教育是為了追求真理,止於至善。」;也有人說:「教育是培養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更有人說:「教育是為將來生活而準備」…等等。就依我個人的淺見,則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於使自己和周遭的人、事、物、取得和諧共存、共融、共榮。而教育的目的在於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美好」,並使他人及萬物感到「平和、順暢、舒適、愉悅」。這也是「九年一貫課程」中所要揭櫫的,人與自己、人與社會環境、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三個面向。
為了達到自己能與他人和環境「平和、順暢、舒適、愉悅」的教育目標。我們希望孩子能擁有諸如: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國家意識、國際視野及思考、判斷、創造……等能力。因此學校在教師專業、教材教法、課程安排、環境設備、親師的合作……等方面不遺餘力,目的就是希望學生擁有這些能力。
在教育的措施方面:我曾經提出:「教育是一種感動、學習是一種享受、知識是一種生活態度」的理念。因而舉辦或預計辦理許多的活動。希望藉由這些生動、活潑、多元、有趣、新穎的活動,來滿足學生「好奇」、「求勝」的心理,以激發其心靈深處的感動。同時也期盼學生能將親身的體驗深植於心,讓多元的活動來催化自我的發現,促進潛能的開發;從而認識自己,肯定自己、以達適性發展。在教學環境上,朝向多元化、活潑化、開放性、創意性發展。提供一個完全支持的學習環境,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喜歡且快樂地學習。喜歡學校、喜歡老師、喜歡上學,從而奠定終身學習與自我成長的基石是追求的方向。
在教育的態度方面:培養學生自主地去探究,並發現週遭環境的一切事物。讓學生根據他的舊經驗,積極地從學習活動中主動尋找問題,發現意義、歸納原則、探求答案。從而自己獲得知識、習得技能、養成習慣,這在教育的歷程上是很重要的。畢竟「知識」必須透過「經驗」,才能落實於生活;而經過生活的「體驗」,方能產生出智慧。
然而因為我們「大人」的「愛心」或是缺乏「耐心」所致,往往剝奪了兒童磨練、學習和嘗試錯誤的機會。以致於現在的孩子,缺乏「擔當」、「忍受失敗挫折」、「獨立創造、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知「如何判斷、選擇和做決定」。因為大人都替他「決定好了」、「做好了」,而造成他們處理事物,多憑感覺。只要喜歡的有何不可以,不太會去在乎別人感受。於是形成「對人不感激、對事不盡心、對物不珍惜、對己不要求,只會檢討別人、寬恕自己。」的現象。這難道是我們對孩子所期望的圖像嗎?當然不是。怎麼辦呢?我們是不是該挑整一下角色的扮演呢?不要處處「領導」要從旁「引導」,不要再當「雞婆」要當「產婆」;把心態改變一下不用太「擔心」要「寬心」。多讓孩子「從做中學」,並給予「嘗試錯誤」的機會。體認「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即是生活」的真諦。認知幫助孩子找到興趣、發現潛能、建立自我才是我們所要「關心」的。讓孩子從求知中得到快樂,從學習中健康成長,從體驗中準備生活。快樂生活、有效學習、適性發展、和諧關係,以達祥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