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向來以成敗論英雄。無論是對孩子的學習,或是成人的成就。一律以結果論定,少以過程檢視,更遑論探究更深層的原因,當然也少了同理心。以致於「關懷、安慰、鼓勵」的溫馨辭彙就付之闕如了。
記得有一次月考過後,學生家長氣呼呼地對我質問說:「老師!我孩子OOO為什麼這次月考考得這麼差?」
我說:「不會啊!有80幾分啊!」
他說:「題目那麼簡單,才考80幾分!」
我問他:「簡單!題目你看過了嗎?」
他說:「沒有。」
我說:「沒有看過,你怎麼知道題目簡單?」
他回答說:「小學生的題目有什麼難的?」
我和他開玩笑的說:「你若能考得到你孩子的一半分數再責問他,好嗎?」
這次「棒球亞運賽」也是如此,無論是媒體、或球迷除了責怪之外還是責怪。是否思考過日本隊的實力,基本上就比我國對強。從他對菲律賓、韓國的表現,就可以略知一二了。國人心理也有數,若能贏日本隊,則是僥倖或奇蹟,輸他也是意料中的事。當然有人會說:「輸也不該輸得這麼難看。」對!每個人都想贏,相信球員也盡力了。我們應該是鼓勵與肯定,再作理智的檢討,而不應以成敗論英雄。陳金峰的全壘打,如今少有人提及煙消雲散。反之,則必定歌功頌德大書特書。一樣的事際遇卻天壤之別,為什麼?只因輸與贏之別而已。再者,一些事後諸葛的評論者,宛如事先都知道結果一般,甚至比教練還了解球員狀況和戰術,大放厥詞猶如專家。這種「贏則大呼英雄,輸則大喊狗熊」的現象,是需要改善的。
我們為人父母與師長的人是不是應引以戒,面對孩子的表現,是否要多一點理智,少一點情緒;多探討原因,少檢視結果。相信孩子會有更好的表現,至少親子關係會更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