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成為家族會員
|
RSS訂閱
|
回ET家族
|
回臺北益教網
藝術教育2.0
藝術教育2.0
家族
|
相簿
|
話題
關於我們
狀態顯示
累積人次 :
113602
成員 :
1
本家族線上成員 :
0
70年代和8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家
7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家和8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家創作主題的不同點在哪?
(kerword:陰性特質\the other\刻板印象\第三性\現象學\陰性書寫......)
7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家→
持續突顯女性(陰性)特質,第二性(女性):運用普普藝術等當代藝術之表現技巧……
Ex. Cindy Sherman→
運用後現代論述中的「他者(the other)」觀點,突顯女性在做為「異於男性」的形象特點,並透過傳達的效果強調女性形象被過度簡化、刻板化的地位降格與詮釋弱勢。
8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家→
更深刻檢討女性特質在整個藝術表現與藝術相關論述中的符號特質,進而嘗試焠鍊、純化出屬於女性觀點的「第三性視點」,更成熟地掌握陰性論述之詮釋權力。我個人的看法,這個階段的女性主義作品,在表現手法上顯得更冷靜,更像是沉默凝視,但在詮釋語氣上,卻呈現一種更溫暖的情調。
Ex. Mary Kelly,” Post-Partum document VI, Pre-Writing Alphabet, Exergue and Diary”→
冷靜地操作類似現象學的論述技巧,層層剝離(或說是層層包裝)實存的紀錄、做為母親的觀感、與觀眾的閱讀形式,然而其所指涉的母性體驗及其所包含的陰性書寫情調,讓這樣的女性主義作品像個裝盛溫水的玻璃瓶般,感受到瓶身的冷靜透明,同時又促使人直觀並感受瓶中澄澈流動的水。
梭子老師
在ET家族發表於
2006-10-19 15:46
留言 (
0
)
|
人氣 (
1575
)
|
讚 (
0
)
留言(
0
)
姓名
E-Mail
網址
內容
請輸入右方驗證碼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臺北益教網
文章分類
藝術教育(11)
藝類思維(13)
教育哲學(0)
未分類(0)
<<
2024年12月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資源分類
推薦網站(0)
推薦教學素材(0)
未分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