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主修領域(藝術教育)與工作經歷(幾年資訊教育工作),我想和大家分享及討論我所關切的議題之ㄧ:有關Web 2.0環境下藝術教育的處境與未來性的問題。 撇開Web 2.0所需面對的軟硬體技術問題,我們可以先粗略地站在Web 2.0一個很重要的基礎上來談相關的議題:亦即Web 2.0所亟力體現的「集體參與」的精神。最典型的Web 2.0模式就是「部落格」(Blog)與「維基百科」(WikiPedia)。堧而我所關切的,仍是那個我所信仰已久的藝術教育理念與實踐理論如何在其中持續演化的挑戰。 Blog思維就向已經啟動幾年,而目前與未來似乎愈趨發展熱烈的POD(Publish On Demand);後者的動力主要來自「想成為作者」的編寫慾望與可賴以發展、愈趨成熟便利的編輯軟硬體與靈巧的出版模式,而Blog的如火如荼,卻有更深層的時代性意義──讀者不僅不斷被鼓吹、點燃寫作慾望而變身為作者,在大多數的情境下,這些Blogger們所展現出來的是遠比傳統「作者」更大的陳述主控權,換個方式來描述這種現象就是:傳統作者多少考量「讀者要什麼?」,而Blogger們的寫作動力卻幾乎完全是「我要說什麼……」。到此,我想陳述一下我所體會藝術教育於此的處境。 由於藝術教育中的技藝(art and craft)本質(至少有一部分無可剝離的特質吧…),藝術教育的實踐中,可能比某些領域知識更強調「陳述的流程」,這個流程包括了藝術概念的結構、藝術活動進行的實作邏輯、藝術領域教學的實施流程等,甚至需要一套特定的「語彙」。這樣的領域特性,讓藝術教育,OK,讓我們暫時聚焦在藝術教學現場,更普遍存在「教師→透過適當的陳述策略與技巧→學生」這樣的模型;然而,在Web 2.0的環境與學習習慣下,藝術教學現場逐漸(也可能在一夕之間,如果有適當的工具,例如成熟的網路交流環境)從「適切的陳述流程(從教學者到學習者)」轉變成為「共同陳述的平台」──傳統模式中教學者的藝術理解高度固然存在,然而在新的互動模式裡,一種「眾聲喧嘩」式的體驗分享與意見交流,不無可能強力形塑發展中的藝術教學模式。 另一個值得深入體會與理解的現象是「維基百科」(WikiPedia)式的知識論。用過WikiPedia的人可能多少有過這樣的深刻體驗:似乎更難為一個概念找出代表性的理解文本,甚至為其界定一個稍為清晰的知識範圍都很困難,因為概念常常變成動態的、隨時增生的、有無限交錯可能的意象。這種領域知識的交錯與越界,已經使「藝術」的概念更難以明確掌握(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只是這次面臨空前的攪拌與重組…...),當然對於「藝術教育」是什麼?敎什麼?怎麼敎?這些基本議題勢必產生新的挑戰。 其實Web 2.0還有許多瘋狂的發展例如Vlog (影音網誌),在我的小小腦袋瓜裡,一種新的「身體力行式的師徒制」隱然成形,更願聽聽大家的看法或經驗分享,畢竟這個浪潮,我們已經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