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有關Web 2.0的描述,部分來自相關文章的引介,其中也包括我對於這個概念與藝術教育關聯性的思考。 先從Web 2.0與所謂的Web 1.0(如果沒有網路現階段的新發展,就無所謂Web 1.0)之間的主要差異談起。 簡單來說,Web 1.0的特色,就是我們這幾年所經歷、所體驗的網路內容:來自被選定、被架構好的內容。舉例來說,我們有一個準備出發去旅遊的動機,想從這個看起來什麼內容都有的網路世界中取得有效的資訊,接著開展在我們眼前的網路內容看來包羅萬象,其實是經過嚴謹的選定過程所篩揀出來,這個過程可能來自行程成本、旅行社的擅長路線與偏好或其他內外在因素;因此,我們可見許多熱門行程如港澳、泰國、美加等,卻乏見寮國、立陶宛這些「冷門」地方的行程。就某種層面來說,這個「包羅萬象」的網路世界其實是個特定的世界面向;我們透過「下載」的動作取得網路內容提供者(可能是個公司、機構或是個人)「特定的內容」。 然而,Web 2.0所開展的世界則基於其成形的模式不同兒有不同的面貌。以部落格(Blog)的模式建構起來的網路內容,並積極未投其所好或希冀符合閱聽者需求,相對而言,Blog的發聲主權與閱聽主權以「分享」的狀態同時存在。所有的發聲主體某種程度狀似「無目的性地」開展,隨著不同的內容聯結產生新的意義(這個意義並非來自內容架設者,而是來自閱聽者的自由意志...)。同樣用一個「域取得旅遊資訊」的例子來說,在Web 2.0的生態中,取得旅遊資訊的可能就遠遠超過旅行社或官方文宣所能提供的選擇性資訊,取而代之的是來自數量龐大的、不同型態的Blog編寫者所提供的異質內容,這些內容可能是對於行程的感受、愉快的或厭惡的經驗、相簿、隨想或喃喃絮語。 這樣的結果讓所取得的內容不盡然「有效」,卻亟可能產生不同的內容效應與閱聽觀感。也因此有許多對於Web 2.0的同義形容,例如將之稱為「增殖網站」(Incremental web),或「活網站」(Live web)。 嘗試區別這兩種網路形式的主要差異,有機會則可再從這裡出發,進一步探討這樣的趨勢對於藝術教育的影響與形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