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成為家族會員
|
RSS訂閱
|
回ET家族
|
回臺北益教網
藝術教育2.0
藝術教育2.0
家族
|
相簿
|
話題
關於我們
狀態顯示
累積人次 :
113614
成員 :
1
本家族線上成員 :
0
什麼東西「被遠傳」?什麼東西「被拉近」?
「新的教學現場」作為階段性描述的起點的確不錯。這個現場顯然不僅是第一線的教師與學生所面對,還包括周邊的教學觀察者,以及更外圍的相關機制都被納入這個新的教學現場。我想說明一下為什麼我如此強調在這個所謂的「新現場」中師生以外的影響層面。
我們可以回憶並想像那個相對傳統的教學現場,教學的source與相關影響常被框架在教室或特定的教學時空中,例如一堂體育課、美勞課或自然課,教與學的階段性任務在這個特定的教學時空中開始並結束。這樣相對靜態的課程設計,從我們已寫過不下百遍的教案中可見一斑:嚴選的教學素材,經過審慎的教學設計,再透過適當的教學方法,最後以某種教學評鑑做為這件教案的教學與學習成效評估與暫時性的結案依據。某種程度而言,我們也將這種流程的完成度視為教學成功的追求目標。然而網路生態(網路教室、遠距學習、數位教學…)乃至新型態的網路思維(Web 2.0、Blog、超媒體教學、WikiPedia…)對傳統這套行之有年、看似完滿的教學設計思維有什麼改變或影響?我想挑幾個面向跟大家分享。
首先,以數位化教學中常被設定的目標「遠距教學」來說,就如同遠傳電信的廣各台詞「只有遠傳,沒有距離」;然而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什麼東西「被遠傳」(透過網路大量快速傳遞資訊)了?什麼東西「被拉近」了?這個美景的立場是,由於訊息可以大量快速地被傳遞,所以任何時間可以在任何地點方便(在網路成本更普及低廉之前,暫時還不能說輕易)取得所需的資訊。如果,以一種簡單模型來理解傳統的教學流程:教學者其主要功能在於知識的承載與傳遞,而學習者的主要任務在於從特定教學者方面取得這些知識,那末這樣的遠傳與拉近確實漂亮地提升了教學(亦即「知識傳遞」)的效率。然而,身處當代的我們看了上述描述可能都會發現當中有許多現況描述上的瑕疵,其中明顯的部份,我個人的看法是:教學者的主要功能已經不再是知識的承載與傳遞,而學習者難以再從特定交學者方面取得學習資源。這得拜網路生態下的工具思維……
梭子老師
在ET家族發表於
2007-05-22 15:35
留言 (
0
)
|
人氣 (
1249
)
|
讚 (
0
)
留言(
0
)
姓名
E-Mail
網址
內容
請輸入右方驗證碼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臺北益教網
文章分類
藝術教育(11)
藝類思維(13)
教育哲學(0)
未分類(0)
<<
2024年12月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資源分類
推薦網站(0)
推薦教學素材(0)
未分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