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成為家族會員
|
RSS訂閱
|
回ET家族
|
回臺北益教網
藝術教育2.0
藝術教育2.0
家族
|
相簿
|
話題
關於我們
狀態顯示
累積人次 :
113617
成員 :
1
本家族線上成員 :
0
妳/你編的教材 不是 妳/你編的
妳/你編的教材 不是 妳/你編的。
UCC (User Created Content,使用者原創內容) 的現象與發展趨勢,對教育,特別是藝術教育,應該會產生及深刻的影響。知識的挑戰,尤其是做為學科的領域知識,主要不在於教學者的發生份量,甚至也不是其傳遞內容的質量或教學技術,真正的挑戰來自愈趨紛擾的眾聲喧嘩現象,以及由更繁複的社交人際網路所建構出來的意見流。例如在一堂藝術課程中一份關於某概念或議題的文本,甚至操作性的至指導內容,在教學現場完成暫定的課程目標後,即時或持續收到附加的回應、引用、轉寄後的再回應與再生產等內容;除非教學者與學習者保持一定程度的網路絕緣或學習孤立,否則很難不受到持續增值的整體文本所影響。
這些大量來自於UCC的內容,不見得受限於缺乏相關知識或資訊的User,事實上有極大的機會與未預期的其他專家在教學訊息、實踐經驗甚至教學意見上交會;舉例來說,ㄧ個藝術教師的教學內容,無論內容正確性或鋪陳層次的高低與否,在大量資訊交換的網路生態下,難保不與該領域或相關領域其他專家交鋒。訊息的開展聯結過程中,要不要修正以及如何修正,其實當然存在很大的文本空間,然而這樣的趨勢勢必讓教學設計等運作,漸遠離傳統或目這種靜態的、緩慢修正的現況,促使從教材出發的教學特別是藝術教育中的許多教學內容走向動態設計與操作。
我覺得,透過對內容的回應(response to the contents)可能是藝術教育持續演變的發展方向之ㄧ。與其拋個藝文單元的主旨與既定教學內容,不如從特定或被引導出來的主題互動中,回應與釐清所欲傳達、陳述的知識內容。然而這挑戰是否難度過高,我個人認為見仁見智。系統化的知識架構雖無需也不再容易被辨識,然而在藝術教育教師的腦海裡,應該有個清楚、層次分明的邏輯。動態的教學設計無法依賴白紙黑字、固定了的教學計畫,同時這樣的動態也意味著互動──互動的本質是:教師與學生同時是UCC的內容創建者,教師與學生在數位內容傳達過程中的「位置」應被審慎定位,同時,「整體的教學『內容』是什麼?」這個問題也勢必該被重新思考。
梭子老師
在ET家族發表於
2007-06-05 15:33
留言 (
0
)
|
人氣 (
1246
)
|
讚 (
0
)
留言(
0
)
姓名
E-Mail
網址
內容
請輸入右方驗證碼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臺北益教網
文章分類
藝術教育(11)
藝類思維(13)
教育哲學(0)
未分類(0)
<<
2024年12月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資源分類
推薦網站(0)
推薦教學素材(0)
未分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