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明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相對在繁忙、緊張的工作步調後,卻造就出許多四體不勤的「麵龜」族;飲食習慣的改變,速食與外食文化衝擊下,吃進過多的高油高脂肪的食物,使得肥胖問題成為現代人的通病。全美逾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過胖,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字,每兩個加拿大人中就有一人體重過重,每七個加拿大人中就有一人屬於過胖。我國在過去7年,成人平均體重增加2至4公斤(郭家驊,2002)。一份國立高科大的大一新生健檢報告(2003)出爐,近五成學生體重不合格,多數學生體適能亦欠佳,成為一跑步就氣喘吁吁,手無縛雞之力的「草莓族」,健康上亮起紅燈。同時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民國九十年台閩地區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中抽樣小學7至12歲學童,發現男生肥胖盛行率約是25%,女生近20%,同時在幼兒園中的幼兒肥胖盛行率也達百分之十,黃奕清(2003)調查我國各級學校學生體適能發現,無論在瞬發力、柔軟度、心肺耐力等指標,不但沒有進步甚至還有退步的情形。相對與其他國家比較,卓俊辰(2003)指出我國學生體適能平均水準,不但不如歐美等運動風氣盛行的國家,也不如鄰近的大陸、日本、新加坡或香港等地學生。如此各年齡層體格發展均有提前肥胖衰退的隱憂,影響所及,兒童福利聯盟(2003)發表的「二OO三兒童人權指標報告」中顯示出健康權的指標分數最低,表示兒童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感到非常擔心。教育方式與生活環境導致靜態活動的增長,不但造成肥胖機率過高,也間接增加罹患近視、運動量不足的心肺功能減低等潛在的疾病危險因子。根據教育部的調查,各級學校大約僅有四成七的學生有規律運動的習慣,而學校每週安排的運動課程時間國小部分只有80分鐘,中學100分鐘,遠低於美國每天都有體育課,法國小學每週200分鐘,中學250分鐘;中國大陸國小150至250分鐘,中學150分鐘,自然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情形下,身體健康當然容易出狀況。
「體力即國力」,未來國家投注在健康體能的資源必定逐日增加,要改善目前國人個人健康的方式,提供以下幾個向度作為參考:
3.社區活動的辦理-結合時令和社會時事新聞與社區醫療院所或民間團體共同辦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家長、教師能與專業醫療人員面對面共同瞭解公共衛生或醫療保健的熱門話題,增進健康行動的實現。如健康飲食、名人健康生涯規劃公開、專訪等等。發展地方性運動特色,結合民俗宗教或文化,成為常態性有精神意義的活動。
有效推廣全民運動-研究顯示,肥胖與熱量攝取關係並不顯著,卻與缺乏運動呈現正相關。肥胖會誘發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惡性腫瘤、痛風、心血管疾病、腦中風、高血脂症等。有效的推廣全民運動,可以節省每年二百億元以上的醫療相關支出,對保障生活品質,降低社會成本有莫大助益。增設運動硬體設施,鼓勵國民參與運動,獎勵民間投資運動相關產業,贊助體育社團辦理比賽活動等。政府民間共同營造出社會運動風氣,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