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認為課業是最重要的,只是真的如此嗎?
最近知名經濟學者高希鈞提出:我們國家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人品。意思是臺灣的人才是不缺乏的,只是這些人才更需要的是人品,高教授點出了近年來強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教育的價值並非只有智育的提昇,還有很多相當重要的議題值得大家去注意。
過去臺灣強調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現在則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的各項能力指標,希望付予學生帶著走的能力。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21世紀的教育展望定下了四個願景,即「學習如何認知、學習如何工作,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及個人生存的價值」(Learning to know , to do , to live together , to be)。
由此看來未來的教育應該建立在「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點上,強調全人而且多元的教育,把每一位學生帶起來,每位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舞台,我們的家庭、學校與社會則是提供各種機會,讓我們的孩子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舞台,再從這些舞台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與價值,而不是訓練出一批自私自利的考試高手或考試機器。
許多企業現在在尋求人才時最重視的是什麼呢?答案是工作態度。學歷可能讓你得以先進入企業,但是不良的工作態度卻讓你永遠無法往上晉升,甚至成為企業間的黑名單。你可能英語非常流利,但不夠真誠永遠讓老闆很難委以重任。
另外,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家長與教師的生活態度與工作態度其實都在影響著我們的孩子,如果我們大人所作的行為與我們所教孩子的是不一致的,他們的價值觀誓必受到衝擊與混淆,如果我們平時工作就畏縮、怠惰、冷漠、自私、逃避問題,怎能期待並要求他們積極、勤勞、熱情、分享、勇敢面對。
在未來全面資訊化的社會裏,我們要面對的是一個變遷快速、腦力密集、知識無限累積、競爭無國界的時代場景。這些臺灣的子弟們無可避免要與各先進國家還有同文同種的大陸學生面對同樣的全球就業市場,我們的孩子有無能力具有較高的優勢呢?我們大人還是守著舊思維,只要功課好,其他都無所謂嗎?大家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我們的孩子會以我們大人為榜樣,不管是好的或是不好的,例如大人處理事情的態度,與人說話的口氣方面,對社會價值的評斷,對家庭事務的分工,對長輩對父母的尊重與孝道,情緒的調整與轉換,遇到難題的解決方式,都在不斷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所以,家長與教師們要先有決心,要先有熱情,要先有大格局,要先努力學習。因為他們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