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報導指出,國內七歲至十歲的兒童中有「動作協調能力障礙」者比率竟然高達十二%,疑似有障礙的比率也有十六點五%,也就是說平均每四位兒童中就有一位的動作協調有問題。
主持這項研究的吳昇光教授表示,這些「動作協調能力障礙」的兒童動作協調性明顯較一般同學差,但在學業等其他方面的表現還不錯。這些孩子的問題通常無法從體型外觀來判斷,需要專業的評估與客觀的檢測;因為動作協調有障礙,其童年生活也不愉快。吳教授並指出這種現象可能與我國的家長及學校不重視兒童遊戲與肢體活動有關。
長期以來,教育部已經在努力改善升學壓力,但是大人們還是多以學業至上,而產生了許多的後遺症,上述報導就是其中一項。筆者在學校體育教學時發現,許多動作協調有障礙的同學在分組練習時常因找不到伙伴而心生挫折感,也常在活動中成為同儕取笑與捉弄的對象,如此也造成學習心理上的惡性循環。待家長發現問題嚴重性時,只好另行補救(或補習),但效果總是事倍功半。
其實活動是孩子的天性,在他成長的階段過程中,本來就有活動的欲望與需求,然而我們大人們在為他們所做的精心安排下,卻常忽略了他們的基本需求。而錯過的後果,最後還是要孩子們自己去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