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行踏—臺北市的天堂路
由一張摺頁說起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於2015年印製的“文化快遞map”摺頁;摺頁中照片由右至左分別為行天宮、聖家堂、清真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教堂。
上圖是幾年前筆者在捷運站拿取的文宣摺頁,標題為“來加入宗教建築的欣賞旅程”(我不知是否還有更貼切的翻譯);摺頁中就以行天宮、聖家堂、清真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教堂這四座造型各具特色的宗教建築為介紹重點。
清真寺與聖家堂位於新生南路上,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教堂位於新生南路附近的愛國東路上;而沿著新生南路直線北行來到松江路〔註〕、民權東路路口,就可見到行天宮。
以上除了行天宮位於中山區外,其他三座皆在大安區內。
〔註〕新生南、北路基本上是沿著“特一號大排”闢建的;新生南路自臺大旁北行,來到八德路北側,開始為新生北路的路段(臺北市內部份的XX南、北路即以八德路來區分)。但新生北路往北直行一小段後,在市民大道北側來個大轉彎;所以從地圖上看,新生南路、松江路才是一條直通的道路。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市→現代 <臺灣通用電子地圖>;由此看新生南路(綠線)、新生北路(藍線)、松江路(紅線)的對應位置。
另外,也可由此地圖看出臺北市東邊(基隆河以南)的金山、新生、建國、復興、敦化、光復等主要縱向道路,是由八德路(紫線)來區分這些縱向道路的南、北路。
心靈上的天堂之路
講到“天堂路”,在臺灣許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國軍的兩棲偵搜專長班(蛙人部隊)結訓前須爬過的最後一段舖滿咾咕石的那條“天堂路”吧!是屬於艱辛、磨練後,最終成功到達的“天堂”的一段考驗之路。
在網路上,可以看見一些過往的地方社會新聞裡,形容該地方某道路為“天堂路”,應該是形容該路段的坑坑洞洞有如蛙人部隊結訓前的那段天堂路般“充滿障礙”吧?!
另外,在臺東縣池上鄉,也有一段道路被稱為“天堂路”,是形容當地美景宛若置身在天堂。
臺北市的新生南路則是許多臺北人所熟知的“天堂路”;其實在臺灣各地都能看見各種宗教(或教派)的寺廟會所,那麼,為什麼臺北人會特別對新生南有“天堂路”的暱稱?主要是在新生南路兩旁及附近有許多不同宗教的會所集中在此,又有些會所的建築又相當具其宗教特色。所以,大安區的天堂路是是屬於宗教的、心靈上的天堂路。
天堂路縱走(新生南路及其巷內)
筆者所列出的這些宗教的寺廟會所,有些即座落於新生南路上、有些位於新生南路附近;有些是獨立且具特色的建築,有些則是位於一般的公寓民宅內。
前面提到的行天宮,雖然位於新生南路北上直行的中山區松江路旁,但離本文介紹的範圍距離較遠,就不列入了;而且本文不會提及各宗教(或教派)之教義或宗教組織及活動。
那麼,我們就由新生南路、濟南路口開始,沿著新生南路從北到南,來趟“天堂路”的行程吧!
臺北衛理堂
攝於2019.10.06;衛理堂旁的三樓建築為衛理幼兒園。
攝於2015.06.03。
現址:新生南路一段113號
該教會教友自民國42年開始在臺北發展教會工作,次年衛理堂自漢口街遷到新生南路一段113號(今衛理堂現址)鋁製屋頂新堂。
目前所見衛理堂的建築係於民國四十七年完工迄今,仍維持當年風貌。
〔以上參考自《台北衛理堂網站》、《自由時報電子報網站》-2012.09.09〈北市「天堂之路」 教會巡禮說特色〉〕
觀音禪院
攝於2021.08.20。
現址:新生南路一段137巷巷內
觀音禪院建於民國69年3月,主祀觀音菩薩。
〔以上參考自《大安區志》〈卷二 住民篇〉p.54〕
巴哈伊臺灣總會
現址:新生南路一段149號樓上
巴哈伊信仰於民國56年成立臺灣總靈體會,設址於新生南路一段;民國五十九年,臺灣總靈體會以財團法人名義,向內政部社冊登記。
〔以上參考自《臺北市志卷四社會志宗教篇》p.150〕
巴哈伊信仰早年在臺灣被譯為“大同教”,目前該教總會仍為於上面《臺北市志》所提民國56年成立時原址的公寓樓上。
法雲寺
現址:新生南路一段165巷巷內
法雲建於民國48年9月,主祀釋迦牟尼佛。法雲寺與衛理堂、真理堂、靈糧堂等均為民國40年代即建於新生南路或附近,算是“天堂路”區域中較早興建成的。
〔以上參考自《大安區志》〈卷二 住民篇〉p.54 & 《臺北畫刊》301期p.23〕
走到這裡,再往前行越過信義路即到新生南路二段;以上介紹的四處,都在新生南路一段的東側,而後面提到的則均位於新生南路二、三段的西側。
新生南路二段上有三座造型相當有特色的宗教建築:
基督復臨安息日台北教會
攝於2021.08.09。
上一張的局部裁切。
現址:新生南路二段26號
位於金華國中北側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台北教會,是在民國六十六年建造。
其建築的特色第一為採螺旋狀的結構,由螺旋狀的階梯拾級而上進入會堂;建築的另一特色,是牆面有馬賽克鑲嵌的「三天使」立體浮雕圖案。三位天使分別手持天平、聖經與律法。
〔以上參考自網路資料<台北教堂--得過第二屆傑出建築師獎之作品>https://blog.xuite.net/taiwan.adventist/twblog/131796560 〕
天主教聖家堂
現址:新生南路二段50號
民國42年開始在新生南路現址興建教堂,民國44年底完工,是為聖家堂的前身。民國50年新的聖家堂起建,民國53 年完工,即目前所見的建築;其設計藍本多以歐美教堂為依據,且自歐美進口建築材料,由於無論外型結構和內部陳設,均經特殊設計。
〔以上參考自《大安區志》〈卷二 住民篇〉p.63 &《臺北畫刊301期》〈臺北城的故事系列之六大安區〉p.23〕
臺北清真寺
攝於2015.11.14。
現址:新生南路二段62號。
臺北清真寺最初於民國37(1948)年創設在臺北市麗水街之日式房屋;本座清真寺始建於民國47年(1958),不僅為近代臺灣最早的伊斯蘭建築,也對當時我國與伊斯蘭國家之外交關係貢獻良多,深具歷史與宗教意義;爾後於民國88年(1999)被公告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1.〔以上參考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2.有關臺北清真寺其他介紹可參考筆者前文<大安行踏—臺北清真寺> https://etfamily.tp.edu.tw/MBR20150630134942JQG/milo7071289
臺北真理堂
現址:新生南路三段86號。
隸屬於基督教台灣信義會的會堂,於1954年完成興建第一代真理堂會堂工程,現今主會堂大樓為2005年完成之第三代建築。
〔以上參考自《維基百科》網站〕
浸信會懷恩堂
攝於2017.08.20。
現址:新生南路三段90號。
1940年代國共內戰時,多位在大陸傳教的外籍宣教士輾轉來到台灣,到1953年12月正式定名為「浸信會懷恩堂」;1954年開始於位於新生南路三段的懷恩堂現址興建第一代的會堂。
1983年在原址上重建現在的第二代會堂,為期達到基督教本土化,新會堂採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築特色,於隔年完工。
天堂路附近
還有一些宗教會所是分布在新生南路兩側附近的,筆者尋找到幾處在這範圍內,於光復後(民國34年)至民國50年代即已在此活動的寺院會所做個簡介;實在無法保證全部蒐羅,如有遺漏還請見諒:
仁愛天主堂
仁愛堂自聖家堂劃分而出。1966年購得仁愛路3段34巷日式房屋一棟及庭院;1967年10月間正式成立堂區。攝於2021.08.20。
〔參考自《天主教臺北總教區 仁愛聖紐曼天主堂》網站〕
耶穌後期聖徒教會
耶穌後期聖徒教會臺灣臺北聖殿,攝於2021.08.20,愛國東路上;照片中教會左後方白色建物為淡江大學臺北校區(黃色箭頭處),右後方為耶穌後期聖徒教會金華街教堂(藍色箭頭處)。該教會以外的人士有稱呼其為“摩門教”。
該教會於1956年時第一批傳教士來臺,1963年於金華街興建第一座教堂〔照片中的教堂為改建後〕,照片中的臺灣臺北聖殿竣工於1984年。
攝於2019.10.24;門口最高的尖塔上矗立著吹著號角的黃金使者。
〔參考自《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台灣歷史》網頁〕
愛國東路兩側的耶穌後期聖徒教會臺灣臺北聖殿門口(右)與天主教主徒修女會會院(左);攝於2021.08.20。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
位於和平東路一段巷弄中;現址在日據時期為“日本昭和町教會”,1947年長老會艋舺教會在此成立支會,直至2000年前後向國有財產局申請土地贈與並完成手續。照片中的新堂於2013年完工,攝於2021.08.20。
〔參考自《台北和平基督長老教會》網站→關於和平→和平教會簡史〕
靈糧堂
位於和平東路二段;臺北靈糧堂於1954年由在臺的大陸靈糧堂會友發起設立,照片中的「宣教大樓」為1986年時由原舊會堂改建而成,攝於2021.10.24。
〔參考自《臺北靈糧堂》網站→教會簡史〕
天堂路的形成原因
其實目前的臺北市區內已遍佈各宗教之寺所,但說到“臺北市的天堂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都還是新生南路?
在網路上一篇註記為臺北市大安區公所製作的一篇PPT中有詳細的解釋(該PPT的p.4),讀者可前往該網頁參閱。
〔註〕該篇PPT的標題為<新生南路前世今生 瑠公圳與天堂之路>
網址為: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public/Attachment/061915273060.pdf
筆者就以該篇PPT的內容,就新生南路成為天堂路的原因再做以下的整理:
以時間來看:(民國三O年代末~四O年代的政治情勢)
新生南路及附近各宗教之寺院會所在此處建立的成因,筆者簡單地做以下分類:
1.當地住民所建至今,如東門正德宮(主祀土地公)。
2.在日據時期日本人之教會原址於光復後發展,如和平基督長老教會。
3.於光復後初期開始至今,由外地而來的宗教人士在此處覓地成立,目前本區域大部份的寺院會所即屬此類。
由第二點與第三點看,各宗教教眾因國共內戰隨政府來到臺灣,爾後在民國三O年代末(如臺北清真寺、和平基督長老教會)、四O年代(如衛理堂、聖家堂、真理堂、懷恩堂、靈糧堂等)在這些宗教的寺院會堂在現址或現址的附近,成立聚會所或開始宗教活動。尤其到了民國四O年代,政治局勢算是比較“稍微”穩定下來,此時各個宗教也開始發展。
以空間來看:(民國三O年代~四O年代的臺北市市區發展)
筆者藉由《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的地圖及航照影像來看看新生南路及兩側在日據及光復初期時的情形: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市→<1939 臺北市西部行政區域圖>
此圖為《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 封域篇》所附的〈民國二十八年臺北市六十四町圖〉;由此圖可見當時臺北市絕大部份的“町區”皆位於特一號大排,也就是現今的新生南路、新生北路以西,而原屬大安十二甲及大安龍安坡的特一號大排以西區域,也形成所謂的昭和町。
簡單來說,特一號大排感覺像是一條當時臺北市“市區”與“郊區”的分界線。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市→<1939 臺北市西部行政區域圖>(大安區部份)。
由上圖可見今大安區及附近的區域中,位於特一號大排(今新生南路)以東的町區僅 “水道町” (大致為以前之“林口庄”)的一部份及“富田町”(大致為以前之“頂內埔”)。另外,此圖為民國70年代編印之《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 封域篇》內所附的對照式的地圖,所以地圖中還可見在民國70年代尚未地下化的縱貫鐵路(箭頭指處)穿越過光華橋、復旦橋(藍圈處)等橋下。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市→<1948 美軍航照影像>
在此幅民國37年的航照影像中,我們還是以新生南路(綠線處,當時的特一號大排尚未加蓋)為界,看看當時臺北市市區發展的樣貌。
新生南路以西的區域,大部份均為密集的房舍,除了少數幾塊區域,看起來是明顯的“空地”,如圖中所標示的:
1.→今臺師大圖書館校區。
2.→今金華國中以南,即新生國小至大安區公所一帶,其中包括了臺北清真寺、聖家堂等現址。
3.→今新生國小後方、金華公園一帶。
而新生南路以東,當時建築物較密集的區域不多,如現今北市圖總館、大安國宅一帶(圖中4)及現今信維市場一帶(圖中5,復興南路、敦化南路之間,該區西側的學校即今大安高工);其中範圍較大的建築物密集區在新生南路東側、現今臺北科技大學至信義路之間 (紅框處為大安森林公園),此範圍正是目前幸安國小(藍框處)學區中的民輝里(白框處、含北科大)與民炤里(橘框處)。
其他的區域大部份看來建物的分布比較零落,散布著農田與灌溉溝渠;目前大安區內如忠孝東路(三、四段)、仁愛路(三、四段)、建國南路、復興南路、敦化南路等主要道路都還未出現;圖中尚未被遷移的林安泰宅(黃圈處),其位置就在今敦化南路上。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市→<1952〔註〕 臺北市街道詳圖>;其中新生南路、大安森林公園、幸安國小等地使用與上圖<1948 美軍航照影像>裡相同的圖示。
雖然名為<臺北市街道詳圖>,但所繪製的範圍大約在今基隆河以南、安和路以東的區域,並非當時臺北市(省轄市)全範圍。
由此張地圖看特一號大排(新生南、北路)東、西兩側,大排東側的大安區多數地方還是“待開發區”,甚至灌溉溝渠遍布市區。
而這張地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前面介紹的新生南路兩旁的“天堂路”宗教會所的現址,在地圖上呈現的都還是空地(圖中箭頭所指處):
1.→衛理堂
2.→基督復臨安息日台北教會
3.→聖家堂 & 臺北清真寺
4.→靈糧堂
5.→真理堂 & 懷恩堂
〔註〕《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將該圖標註為1952(民國41年),在此幅地圖左上角的標註為:中華民國三十九年修測四十年六月複查四十一年三月印製。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市→<1957 臺北市街道圖>。
與上圖<1952臺北市街道詳圖>比較,5年後的這幅<1957 臺北市街道圖>裡已開發的地方更多了,但還是有許多未開發區域(農地或空地)。
另外,現今聖家堂的位置在地圖裡已標註為“天主堂”(白圈處),後於民國50年改建為今日所見的聖家堂。
大安區會逐漸形成天堂路的其他原因,如前述臺北市大安區公所製作的PPT裡有提到~
……部分傳教士分別於大學〔今臺大與臺師大〕內任教,為了工作及傳教方便,便在附近籌設聚會地點,因此也吸引來自大陸地區的傳教士前來聚集……
筆者試著綜合以上資料,整理並推測一下新生南路會逐漸形成“天堂路”的可能原因:
1.民國30年代末至40年代時,一些由大陸來臺的宗教人士,來到臺灣後,想繼續其所信仰的宗教教派之活動,並發展其宗教教派,所以先需找到一處可建立其寺院會所的地方。
2.一些在大學工作的傳教士(臺大與臺師大)在其工作場所附近設聚會地點,新生南路就在這範圍內;同時也吸引一些由大陸來臺的教友。
3.新生南路除了是靠近上述在大學工作的傳教士工作地點外,同時也是當時臺北市“市區”與“郊區”的分界線。
4.筆者特別強調新生南路是當時臺北市“市區”與“郊區”的分界線,是想到以下籌設新建寺院會所時的考量:
a.當時臺北市已開發的區域(日據時期的町區)要籌設新建寺院會所,地點可能比較難找;相對新生南路兩旁及東側還是許多的“待開發區”土地取得可能比較容易吧。
b.雖然“待開發區”的土地好像比較容易取得,但教友聚會時,也要考慮各位教友前往聚會的地點是比較方便前往,也就是要選擇交通較為方便的場所(至少不要交通太不方便)。
c.當時所新建的寺院會所陸續選擇在新生南路兩側或其附近,應該是有考慮到前面 a.b.兩點所說的因素吧。
總結來說,筆者認為新生南路這段“天堂路”最初的成因中,應與當時的政治情勢與臺北市市區發展情形有著密切的關連。
不同的信仰,相同的歸處〔註〕
〔註〕此句標題筆者借用自《臺北畫刊 433期》p.16。
由大安森林公園外環的自行車道上看僅隔著兩棟建物的清真寺(左)與聖家堂(右,被行道樹擋住了);2019.10.24定點全景模式拍攝。
前面提到新生南路在民國30年代末~40年代時,因特殊的時空背景,各個宗教陸續在這裡紮根發展;爾後到了民國50年代,逐漸地形成了天主教、基督教(含多個不同教派)、伊斯蘭、巴哈伊以及傳統在地的佛教與民間信仰等,多個不同宗教或教派共存共榮的“天堂路”。
每當自行車騎在大安森林公園外環的自行車道上,看著對面僅隔著兩棟樓房的清真寺與聖家堂,有時心裡會想著:在其他的國家,不知會有幾處像這樣兩座不同宗教的寺院相鄰如此接近、又能長時間地和睦共處?更何況,在一條道路的兩側及附近有著許多不同的宗教(或教派),大家為了本身的信仰盡心力,又能包容其他不同的宗教或教派。
我想,這才是“天堂路”真正的意義吧。
本篇完稿時,已是12月中旬,一些地方也已因應聖誕節開始做佈置;那麼,有“天堂路”稱號的新生南路又會是怎樣的景致?
附錄 2021年,天堂路的聖誕節前夕
新生南路上
新生南路的二、三段,行道樹上已掛上兩排長長的燈飾。
龍安國小門口;2021.12.13傍晚。
新生、辛亥路口南側;2021.12.13傍晚。
大安森林公園
新南、信義路口的大型聖誕樹;左→2021.12.09下午;右→2021.12.13夜間。
公園十號出入口處(新生南路上);2021.12.15夜間。
公園北側信義路路段的自行車道;2021.12.15夜間。
聖家堂
聖家堂的聖誕佈置結合了近幾年來全球關注的肺炎及疫苗議題。
↑ 2021.12.13傍晚。
↑&↓&↓↓ 2021.12.13夜間。
馬槽裡多了口罩與疫苗注射筒。
大安區公所門口
位於新南、和平路口;2021.12.15夜間。
真理堂
↑&↓ 2021.12.13傍晚。
懷恩堂
2021.12.13夜間。
附記:後來在網路新聞得知,新生南路路上、大安森林公園、區公所等處之燈飾為今年(2021)臺北市政府舉辦之「臺北耶誕愛無限」系列活動項目的其中之一。
吳老師
謝謝分享
請問新平台會在哪裡?
如有訪問,怎麼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