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遊人—貓空樟樹步道(兼聊北北基地區的“樟”字地名)
活動照片拍攝日期:2021.11.19
前言 臺北市童軍團活動
此次是跟隨校內童軍團進行臺北市童軍團所規劃的“親山親水臺北小縱走”活動〔註1〕,因是團體活動、又須完成活動所規畫之關卡,再加上有時間壓力(學生們不能太晚下山、還須前往各自的安親班)所以沿途有些地方會忽略掉。
接近11月下旬的樟樹步道,無緣看見盛開的魯冰花田,可是卻能見到這時期的紅色芒花。
↑本校童軍團於彩雲亭明鏡池前合影;與彩雲亭附近的“趣”字柱(箭頭所指)合影為此次活動的關卡之一。
↑對於完成活動的童軍團員,臺北市童軍團所發放的紀念臂章;臂章內還繡有活動原訂日期(2021.05.05)。
〔註1〕此次活動原本定於今年五月份,因突發的疫情影響而延期實施。
題外話 先聊一下北北基地區的“樟”字地名
成行前,為瞭解步道的狀況,先行蒐集些相關資料,有關“樟樹步道”的名稱由來一說是步道的其中一段旁分布了幾株老樟樹。
那麼,這些老樟樹是原本就在此處生長的?還是後來才被移植到此的?
樟樹步道附近還有石獅腳步道、樟湖步道等步道,樟湖的“湖”應該指的是“沒裝水的湖”,也就是小盆地或山區較低處;那麼,“樟湖”的“樟”是因為此地與樟樹有些關聯?
如果由早期的地圖,如日據早期繪製的《臺灣堡圖》〔註2〕來看:
↑《臺灣堡圖》第49圖〈景尾〉(部份)。
此時當地就有“樟湖”的地名標註在地圖上(白圈處),而樟湖東側的貓空,地圖上標註的是“猫”空(橘圈處)。
另外,在當時內湖庄景尾溪北側,有一處被稱為“樟腳”(黃圈處),現在當地的行政區為樟林、樟新、樟腳等里。
在《文山區志》內,筆者找到幾個與“樟”有關的地名~
樟腳:……該處又稱下湖(下內湖),昔日該處至景美溪對岸待老坑均為原始樟樹林,先民在樟樹林下從事開墾,故名樟腳。現在高樓林立,樟樹池埤的地景已不復見。
樟腳店仔:……其地在今木新路2、3段交接處。即保儀路路口對面一帶地方。
樟腦寮:在市立動物園東邊之小山,以前山上盛產樟腦樹,取汁熬腦油而得名。〔註3〕
〔註2〕上下兩幅圖分別取自遠流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臺灣堡圖》上冊的第49圖〈景尾〉與第50圖〈屈尺〉。
〔註3〕《文山區志》〈卷一土地篇 第五章地名〉 ;文山區公所網站。
如果以地名再加上《文山區志》內的描述,至少從早期的木柵內湖庄地區、連接到現在的動物園附近、再到樟湖地區的這段區域,在很久很久前是一片的樟樹林?
另外,在木柵南側、新店的屈尺地區,從《臺灣堡圖》中可見也有一處與“樟”有關的早期地名:
↑《臺灣堡圖》第50圖〈屈尺〉(部份)
從上圖可見在屈尺(白圈處)的西側,有一處高地,地名標註為“樟硿山”(黃圈處),該地位於現今的新北市新店區內康雅崙路南側。
“硿”這個字在《異體字字典》網站中查到的是有三個字義:1.石落聲2.青色3.藥石;但,用在這處地名,是什麼意思?
不過“樟硿山”這個地名,筆者只在這《臺灣堡圖》中找到,其他現代的地圖只看到“康雅崙”、“頂石厝”等地名 (橘圈處)。
在坪林區(漁光里)、石碇區(烏塗里),各有一處小地方,兩地均名為“樟空子”(此兩處在《臺灣堡圖》中為“樟空仔”);基隆的七堵區也有一處“樟空湖”(此湖應該與貓空的樟湖一樣,是“沒裝水的湖”,意為小盆地或低地)。
在臺灣,命名為“樟空”的地方還不少,例如除了前面提到的“樟空子”(新北坪林&新北石碇)、“樟硿山”(新北新店)、“樟空湖”(基隆七堵)外,南投鹿谷鄉也有一座“樟空崙山”。
對於“樟空”這個地名的命名由來,筆者在找到的一些方志中(如《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p.66、《坪林鄉志》p.54、《石碇鄉志》p.76)各有不同的解釋,那麼,屈尺“樟硿山”的“樟硿”原義又是為何?
另外,在汐止區一處緊鄰基隆河的區域,清代時為“樟樹灣庄”,現今當地還有樟樹里、樟樹一路、樟樹二路、樟樹國小等。
回到屈尺的“樟硿山”,附近的地名“康雅崙”,其地名由來查了一下新店區有關的書面資料,找到的有:
*民國95年《新店市志》p.188及民國99年《增修新店市志》p.185~
康雅崙-類似果子狸的動物,在此高地可見而得名,現代人取其雅語,改稱康雅崙。
*民國101年《新店故事-新店文史生態區域課程》p.176~
……康雅崙位於……,「康仔崙」是在地人的稱呼,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類似果子狸的動物;二說是捕獸器;也有研究指出,早期在此設置隘寮,以觀察原住民出沒,若有動靜,就已「鵠仔」發出警訊,所以以鵠仔之轉音命名。
不過,筆者有另外的想法。
如果以《臺灣堡圖》中“樟硿山”(山名)與“康雅崙”(地名)的地緣關係來看,筆者認為“康雅崙”之名的由來可能是源自“樟硿山”,也就是“硿仔崙”。
前面提到的基隆七堵區的“樟空湖”,各位如果以google map 搜尋的話,會發現“樟空湖”附近,也被標註為“空阿崙”(見下圖)。
(將“康雅崙”、“硿仔崙”、“空阿崙”都以閩南語發音就能瞭解了 )
↑《google map 2021》中,基隆市七堵區裡的樟空湖(橘圈處)與空阿崙(藍圈處)。
從以上這些列舉地名來看,這區域的北北基山區,以前應該是樟樹分布廣泛、生長繁茂的地方。
後記:
筆者在之前的貼文(<拳山、文山、蟾蜍山(一)>)中,曾引用翁佳音先生《大臺北古地圖考釋》一書裡,針對荷蘭人在1645年裡繪製的大臺北地區古地圖中“鞍山”(拳山)的考釋;書中該段考釋的後面還有一段關於荷蘭人在1654年來到新店溪流域,看見茂密樟樹林的敘述。〔註4〕
後來有機會來到樟樹步道,又得知此區域一些與“樟”有關的地名、並回想到《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裡所描述的,故才動念寫下這一段。
原本是對“樟空”這個地名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但考慮後,在本篇中先行打住,以後在其他篇幅看看是否有機緣再聊。
〔註4〕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p.63-64 民國87年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版本
回到主題 走在樟樹步道上
活動當日因正值貓空纜車保養維修期間,所以往返皆須搭乘小型公車前往;到達貓纜貓空站後,便開始活動行程。(整個活動行進時,也拍攝到幾座古屋,但考慮可能還有人居住,便不貼出分享了)
尚未到步道入口,即看見活動的第一個關卡:相思炭窯。
當日活動的第一個關卡,童軍們要用閩南語念出上面的詩文並上傳。
由此處進入步道。一些分享樟樹步道照片的網頁中,有提到他們進入步道是由“茶言觀舍”餐廳門前的小路進入步道,上圖為該餐廳建築後方的另一條小路。
來到步道口;其上的牌子有註明此步道的難易度為“親子級”。
此時可見紅色芒花隨風搖曳。
來到彩雲亭。
魯冰花田在此時並未得見。
彩雲亭旁,以定點全景模式拍攝。
彩雲亭旁的明鏡池。
完成過關任務並喝水稍歇後,繼續前行。
11月山上的芒花。
茭白筍與水芋濕地標示牌;照片右側的設施不知是排水用?抑或灌溉用?
此處可見兩座古亭畚造型的涼亭,即“轉轉穀倉”。
轉轉看。
路旁的橘子園。
路邊有一棵已變得全身通紅的樹木(應該是到冬季才變色吧?),本來想使用植物辨識APP來判讀,因距離太遠,不是很確定該樹為水杉?落羽杉?還是其他樹種?(植物辨識APP所判讀出的是水杉)
樟湖步道入口。
再向前行,此處的一座涼亭名為「晃腳亭」。
既然叫「晃腳亭」,大家就來坐著晃晃腳吧。
亭旁的解說牌說明此段道路為早期的「保甲路」。
離開晃腳亭,此處遠眺可見1→臺北101、2→四獸山、3→指南宮(看起來像是外牆整修中)。
由此處觀察四獸山,可以很明顯看見四獸山是屬於單面山,為臺北斷層上盤抬升形成的。〔註5〕
四獸山單面山的山形(黃圈處);由此處看四獸山兩邊的山坡,一邊較為平緩、一邊較為陡峭。此處也可見有長頸鹿彩繪的木柵垃圾焚化廠的煙囪(箭頭指處)。
〔註5〕參考自 楊貴三、葉志杰<象山步道的自然地景>,《科學發展》527期2016年11月 p.72。
網址:https://ejournal.stpi.narl.org.tw/sd/download?source=10511-11.pdf&vlId=4821137F-2E5B-447D-BEC7-AD5B6B0A68B2&nd=1&ds=1
走到此處,此涼亭旁放有一輛牛車;不知是純裝飾用,還是為了對應前面所說此路段為保甲路而放置。《清代臺北交通》p.45裡,有提及保甲路其寬度至少是可讓一臺牛車單向前進〔註6〕。
〔註6〕《清代臺北交通~穿山越洋貫東西》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97年10月出版。
觀景平台。
土地公廟(樟湖福德宮)。
一座以老厝為造型的涼亭。
建築物附近有幾株老樟樹(如照片中的電線桿旁)。
到達步道的另一端點;此次童軍團活動的目的地為樟山寺,所以到了此處後,便再延著柏油道路繼續前進。
路旁山坡的邊牆展示著當地特色,如貓空纜車、石獅腳、文湖線捷運、茶產業等。
來到樟山寺入口處;從這裡遠眺臺北101與四獸山好像比較清晰。
同一地點遠眺指南宮;前面提到拍攝當日貓空纜車正進行維修暫停營運,因此可見照片右側貓空纜車的纜線上,纜車車廂都不見了。
於樟山寺前合影,做為此次童軍團活動的最後一個關卡。
於樟山寺前遠眺。左側由近而遠可見仙跡岩(景美山)、拳山(蟾蜍山、芳蘭山等)、八里觀音山;右側可見四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