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遊人--糖廍文化園區(臺北市萬華區)
拍攝日期:
2020.07.17(照片說明處有標註〔2020〕者)
2021.10.28
園區門口〔2020〕
園區沿革 〔註1〕
在清代,大理街一帶開始設置以牛隻為動力的糖廍。1909年日人在此興建新式製糖工廠,名為「臺北製糖株式會社」,兩年後(1911)開工生產。後太平洋戰爭開始,因物資、人力短缺等因素於1942年停工;光復後由臺糖公司接收後,陸續變賣部份土地、廠房。
1997年因臺糖公司擬出租大理街區土地予私營醫院開發大型療養院而引起社區居民不滿與抗爭;後來轉化為爭取公園、再造社區的社區行動。
2003年臺北市政府將三座臺糖倉庫指定為市定古蹟,2011年糖廍文化園區正式開放。園區內三座倉庫目前的用途分別為:
A棟→糖業文化展示館
B棟→萬華糖廍藝文倉庫(針對藝文團隊預約使用)
C棟→明華園戲劇團進駐(非開放空間)。
園區內以牛隻為動力的糖廍意象。
園區內的三座原臺糖倉庫。
〔註1〕以上園區沿革的文字介紹,係參考以下資料整理而成的: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30923000002
*《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p.272-281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5.02
*﹤糖廍文化園區 糖廍散步地圖﹥臺北市文化局2017.12(參觀糖業文化展示館時所得)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看園區的昔日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北→﹤1913 淡水河平面圖﹥
此圖可見臺北製糖會社到淡水河岸的運糖鐵路;會社南側有許多分叉的軌道,是五分車的維修廠或調度場(機廠)嗎 (藍色箭頭所指處) ?另外,在上圖白色箭頭所指處,可見與現在A棟及B棟建築規模相仿的區域,是現在的A棟及B棟?還是兩棟建物的前身?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北→﹤1919 臺北市街全圖﹥;此圖可見臺北製糖會社有鐵路連接到縱貫鐵路。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北→﹤1922 臺北市地形測量原圖﹥;此圖與下圖(﹤1940 水道圖﹥)還未見到C棟的圖示。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北→﹤1940 水道圖﹥。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北→﹤1945.06.17 美軍航照影像﹥。
到此時有航照影像,可以看見現在C棟的位置僅有一座較小的建築(會是月台嗎?),仍未見到C棟;黃圈處內可見煙囪。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北→﹤1948 美軍航照影像﹥;此時已是光復後,雖然該影像較不清晰,但仍然可見C棟還未出現。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北→﹤1957 臺北市舊航照影像﹥。
此時已可見到C棟;其實,再早一年的﹤1956 臺北市舊航照影像﹥中即可看到C棟,只是1957年的航照影像較為清晰,似乎也能見到五分車的軌道(藍色箭頭處)。
如果將此影像放大來看,此時B棟的屋頂好像與C棟類似,為呈 “^^”形狀的雙排斜屋頂,與目前所見不同(前面的﹤1945.06.17 美軍航照影像﹥中看得更清楚)。
三座倉庫外觀
A棟;目前為糖業文化展示館
↑A棟背面;照片近處為社區公園的一部份。
B棟
B棟正面(門口)與右側(A棟旁);右側牆面上有裂痕。
C棟
C棟正面〔2020〕
C棟背面
糖業文化展示館內
2020.07.17,第一次來到園區,在展示館門口看到的是維修工程公告:
2021.10.28,再次來到園區,得以進入展示展示館內:
門口
展示館入口
展示館內及其建築上層結構
展區內也有設置一些互動區
展區內也有展示一些糖業相關器材與儀器;包括上圖這組土壤緊實度儀。
附記:最近(2021年11月初)播出的電視節目《MIT臺灣誌》有一集介紹幾位由日本來到大安森林公園給樹木健檢的樹木醫(樹醫生),節目內容也可見到日本的樹木醫使用這土壤緊實度儀。
這面展示牆介紹園區形成的經過;上方的“徵信新聞”即中國時報的前身。
這面牆上有著大多數人的童年時光;筆者圈起來的幾項,是個人在小時候印象較深的。
園區戶外部份
五分車
A棟(糖業文化展示館)前展示了一列五分車;旁邊有樂高積木的模型(上圖右側)。在臺北市內,這種樂高積木模型還不少;除了此處,筆者所見過的,還有在華山文創園區(林森北路旁)、松山文創園區(松菸路旁)、建國啤酒廠(八德路正門旁)、清代臺北工場(鐵道部,今臺博館 鐵道部園區後方)等處。
車頭上有臺糖標誌,及“843”的編號;至於臺糖標誌下方的“湖”所代表的意思,筆者待查。
車身下還有一塊銘牌,內有“HITACHI(含廠商logo)”、 “Hitachi‚Ltd. 1967 Tokyo Japan”等字樣。
五分車旁人行道上的臺灣欒樹。
五分車月台
B棟前有一段突起的建物(上圖箭頭所指處),應是當時五分車月台的一部份。
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內所述,園區保留的月台部份為“長約五十公尺、寬約二十公尺”。可是這段突起物怎麼看也不像“寬約二十公尺”……,如果月台部份包含B棟門口前(屋簷下)的部份,這樣B棟門口前(北側月台)、軌道(植栽區)、再加上突起物(南側月台)的總和應該就有了就應該有20公尺寬吧(上圖藍線所繪)。
不過,這段突起物(南側月台)應該是遭拆除後重建的,google上還能蒐尋到相關的新聞。
上面還留有“糖廍” 、“會社尾”等字樣,有關“會社尾”這名稱,在《萬華區志》p.79〔註2〕中,有這樣一段話~
……華江橋頭一代昔日因鄰近製糖會社,小地名曰「會社尾」,自然遍地甘蔗園。二次大戰末期糖廠停產,會社尾蔗園逐漸荒蕪……
〔註2〕2010年11月;《萬華區公所》網站首頁→認識萬華→萬華區志
蔗田區
A棟西側有一片蔗田區。〔2020〕
2020.07.17時的蔗田區。
2021.10.28時蔗田區的風貌;大型解說牌(照片左側)好像有更新過,另外有標示出各蔗種的名稱或品種代號(甘蔗下方黃色小型標示牌)。
新糖廍公園
位於糖廍文化園區與大理街之間;照片左側為A棟背面。
附錄 市定古蹟 萬華林宅
結束糖廍文化園區的行程,回程騎著腳踏車、沿著大理街來到西園一段路口時,看到遠處一棟造型特殊的建築物,是目前已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的“萬華林宅”。
照片上的道路為西園路一段。
牆上有個知名咖啡連鎖店的大型商標;目前一、二樓出租做為咖啡廳,三、四樓為家族史料展示空間。
騎樓上的圖案包含有“萬華林宅”及“1935”(箭頭所指處)等字樣。
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網站裡對完華林宅的介紹中,有一句:林宅建於日據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結合古宅牆上的“1935”,是表示建於1932,完工於1935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