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行踏—臺北清真寺(大安區古蹟系列)
臺北清真寺簡介〔註1〕
興建過程
臺北清真寺最初於民國37年創設在臺北市麗水街之日式房屋。爾後來臺穆斯林人數增多,且當時我國與世界回教國家外交往來頻繁,為尊重訪臺國賓的伊斯蘭宗教傳統,所以必須設置具有國際水準的清真寺作為禮拜場所。
民國46年12月成立「臺北清真寺興建委員會」,並擇定於新生南路二段62號(現址)購地興建;該建築始建於民國47年、於民國49年元月完工、同年4月13日舉行落成典禮,為近代台灣最早的伊斯蘭建築。
臺北清真寺;攝於2015.11.14。
建築特色
臺北清真寺建築特地參照伊斯蘭建築之特色。伊斯蘭建築不使用動物圖案,而多運用植物或幾何紋樣做為裝飾,並揉合本土之花磗與幾何拼磗,使建築呈現高雅清靜之感
在建築內容方面,除了圓頂、拱廊、喚拜塔外,也包含了入口門廳、禮拜大殿、兩翼迴廊、辦公室、圖書室、洗淨水房及庭園等。
另外,臺北清真寺的建造方位是參照伊斯蘭教法,禮拜大殿須向聖城麥加。
《臺灣百年地圖》網站→<標準地圖【OSM】>;由地圖中可看出臺北清真寺(箭頭指處)北側的天主教聖家堂(紅圈處)與兩棟樓房的建築方位大致與新生南路二段平行,而臺北清真寺的建築方位為符合教法,建築的方位並不是與新生南路二段平行,因拜殿需朝向聖城麥加的方向。
臺北市市定古蹟
“臺北清真寺”除了參照伊斯蘭建築特色所建外,臺北清真寺因應我國與回教國家之外交關係,由朝野共同募款興建,對外交事務貢獻良多,深具歷史與宗教意義;是臺灣近代伊斯蘭歷史上甚為重要且有神聖意義的建築。
民國88年6月時,“臺北清真寺”被臺北市政府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同時間被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的建築,在大安區內還有“芳蘭大厝”與“龍安坡黃宅濂讓居”。
〔註1〕本篇有關臺北清真寺的文字介紹,是經由以下的參考資料出處中整理所得:
*《臺北清真寺》網站 https://www.taipeimosque.org.tw/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990629000001
*《臺北清真寺》簡介摺頁(如下圖) 財團法人台北清真寺基金會印製
民國107年4月時的臺北清真寺
本文貼文時,臺北清真寺正值整修工程中;攝於2021.10.15。
今年(2021)幾次經過臺北清真寺,都在進行整修工程中;所以就使用以前所拍攝到的照片。
民國107年4月28、29日,臺北清真寺為慶祝建寺58周年而舉行許多相關的活動,筆者是在29日入內參觀;當時原本也有拍攝一些展覽活動的照片,但後來發現有些照片是模糊的(自己手機沒拿穩),因此只能挑選出少數照片出來。
(以下照片拍攝時間均為民國107年4月29日)
清真寺左右兩側各有一座高約20公尺的喚拜樓。
羅馬式連續拱圈長廊。
當旬(民國107年4月21~30日)的禮拜時間。
禮拜大殿門口。
圓拱頂禮拜大殿(由門口處拍攝)。教眾進行禮拜時,即面朝聖城麥加的方向。
門廳〔註2〕的地面。
門廳旁的樓梯,通往女拜殿;早期臺北清真寺禮拜大殿為挑高一樓之設計,後因女性教眾日增,便將原先挑高的一樓門廳一格為二,隔開的上層為女性教眾的拜殿。
樓梯旁的牆上還貼有當時58周年寺慶的活動海報。
貴賓室。
當時展覽活動時的展出文物之一;地點應該是在禮堂。
〔註2〕此處門廳在有些資料中被稱為“穿廊”(如《清真寺價值評估報告》 2020.01 鄭昭民、吳南葳)
附錄 臺北文化清真寺(臺北市中正區)
目前臺北市內,除了臺北清真寺外,還有另一座“臺北文化清真寺” 〔註3〕位於捷運臺電大樓站附近的辛亥路一段25巷巷內。
臺北文化清真寺;攝於2021.08.26。
臺北文化清真寺所在的巷口;攝於2021.10.15。
〔註3〕有關臺北文化清真寺的介紹,可參考《華人穆斯林網站》→台灣各地清真寺→台北文化清真寺
http://www.chinesemuslims.ne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0&Itemid=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