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行踏--蟾蜍山下
蟾蜍山下的早期眷村聚落(煥民新村)目前正進行整修工程中;以下的照片分為幾次的拍攝。
2020-1020拍攝;照片近處網格區域及左側的雙向道為羅斯福路四段119巷,右側的單向道為羅斯福路四段119巷62弄。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於2019年9月印製的"小山逛逛--蟾蜍山文化景觀"摺頁,內有社區地圖。
整修中的聚落
2020-1129拍攝;上面社區地圖中標明為"三角小公園"的區域,目前尚被鐵皮圍牆圍著。
2020-1123拍攝。羅斯福路四段119巷上的涼亭,裡面也有當地的社區地圖,涼亭後方為民族實中。
2020-1123拍攝。
2020-1123拍攝;聚落住家門口。
2020-1123拍攝;整修中的聚落。
2020-1123拍攝;當天看見的聚落活動海報。
2020-1123來到展覽地點"蟾蜍山大客廳"。
進入參觀時,所贈送的"小山逛逛--蟾蜍山文化景觀"摺頁及一張蟾蜍山水墨畫書籤。
以下幾張為2021-0809拍攝,可以看見整修工程仍進行中以及修復的情況。
山下的古道(羅斯福路四段119巷62弄)
2020-1123拍攝;照片左側巷口即為羅斯福路四段119巷62弄。
在"小山逛逛--蟾蜍山文化景觀"摺頁的社區地圖裡,該弄被標註為古道;地圖上方還有說明:日治時期開闢的 "陸軍道"為軍隊運輸武器彈藥的路徑,在羅斯福路拓寬前曾短暫成為進出臺北盆地的主要道路。
不過,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中,將1898〈臺灣堡圖〉與google map疊圖後,可發現此段道路即已出現;當時由內埔庄走到現在的羅斯福路四段119巷(基隆路至休憩亭段)後,經此古道通往現在的萬盛街,也就是早期的萬盛庄地區。既然該路段已出現在1898年的地圖中,此路段的形成時間筆者覺得應該會是在清代。
由下面的疊圖中可見該古道在現今一部分成為保七總隊用地而消失。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1898〈臺灣堡圖〉與google map2021疊圖;藍圈處為今羅斯福路四段119基隆路至休憩亭段,紅圈處即為今羅斯福路四段119巷62弄;紅圈下方可見google map 顯示為保七總隊用地。另外在疊圖中縱向淡黃色的區域(中有顯示捷運路線的深色細線)為羅斯福路。
2020-1123拍攝;右邊的岔路為119巷60弄。
2021-0809拍攝;119巷60弄。
2020-1123拍攝;119巷60弄。
2020-1128拍攝。
2021-0809拍攝。回到古道路上;左邊山坡上仍有住戶,右邊的階梯通往蟾蜍山小公園。
2020-1129拍攝;古道旁的邊牆。
2021-0809拍攝;古道旁的邊牆及山坡上的住戶。
2021-0809拍攝。
2021-0809拍攝;古道走到此處被鐵門擋住,前方為政府機關用地。右側一條往山坡上方的道路通往蟾蜍山小公園。
蟾蜍山小公園
2020-11-23
當日前往蟾蜍山小公園時,才發現該公園也在整修中。
定點全景模式拍攝。
這座搖椅在簡介摺頁的地圖中也有繪出。
右邊那棵高聳的小葉南洋杉在簡介摺頁的地圖中也有特別繪出。
待整修中。
公園旁有另外的巷道,除了有住戶外,該小路可通往羅斯福路大馬路邊。
階梯向下即為羅斯福路。
2021-04-10
當天重回蟾蜍山小公園時,感覺上整修工程已接近完成了。
定點全景模式拍攝
由公園的階梯口看山坡下的聚落與民族實中。
再過一段時間,待聚落整修工作告一段落、且疫情和緩時再前往蟾蜍山下,應該會有不同的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