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灣庄--由校名說起(三)校名的分類
目前大安區內的公立小學
圖01 筆者所製臺北市大安區公立小學創校時間表;資料來源為《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 學校篇》及國北教大實小、新生國小、和平實小學校網站。
前兩篇〈由校名說起(一) 、(二)〉聊到臺北市大安區內四所在日據時期建校的小學,它們校名的演變(國北教大實小、大安國小、龍安國小、幸安國小);另外,圖01中列出兩所"大安公學校",在前文中也有提及。
爾後在光復後甚至到了廿一世紀,大安區內又陸陸續續地有好幾間小學建校。
但這些小學到目前為止,在校名的改變上並未像前面提到的四所學校那樣變化的那麼多,有的學校甚至建校至今還未改過校名;這些學校校名的改變大概是下面的三個原因:
1.國民義務教育延長:
民國57年時,國民義務教育由六年延長為九年,“初級中學”改稱為“國民中學”,而“國民學校”也改稱為“國民小學”。所以在民國57年前創建的小學,都會由“ΟΟ國民學校”改稱為“ΟΟ國民小學”。
2.由大安區遷校至其他區:
目前位於中山區的懷生國小,民國38年創校時校名為“私立空軍總司令部附設臺北小學”, 校址在今大安區懷生國中的校舍;民國56年改隸臺北市政府後,稱為“大安區懷生國民學校”;民國57改稱“大安區懷生國民小學”。民國61年10月後,才遷往中山區目前的校址。(《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 學校篇》p.96-97)
3.原古亭區的國小:
從圖01可以看見有三所小學的校址原屬於古亭區,即古亭國小、銘傳國小、公館國小。
民國79(1990)年,臺北市政府將轄下的16個行政區重劃為12個行政區,原本的古亭區大部份與城中區的大部份合併成中正區,小部份(中華路二段以西)劃入龍山、雙園兩區及中華路一段以西的城中區所合併的萬華區。
而和平東路以南、羅斯福路東側的原古亭區部份則劃入大安區;古亭國小、銘傳國小、公館國小這三所學校剛好都位於此區域內,所以校名就由“古亭區ΟΟ國民小學”改稱為“大安區ΟΟ國民小學”。
圖02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79 臺北市街圖〉,地圖中黃色部份與部份臺大校地為當時的古亭區所屬,當時的辛亥路一段尚未闢建;1→古亭國小、2→銘傳國小、3→公館國小。
圖03 古亭國小大門;當時大門上的校名為“台北市古亭區古亭國民小學”,鐵門上還有“古”、“亭”兩個大字。照片取自古亭國小第二十六屆(民國六十九年)畢業同學紀念冊。
大安區內的校名分類
前面提到校名的改變,只是學制與行政區的改變;而它們的名字為何要取“龍安”、 “金華”、“公館”……這些名字?
在中年級社會領域課程裡,有一單元講到家鄉的地名,課本裡會把這些地名做分類。以臺北市內的地名為例,有依地形而名(大直)的、有依先民農耕環境有關(六張犁、十二甲)、有的與原住民或原住民語有關(艋舺、北投)……
依此,筆者也試著將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內的小學的校名做個分類,看看臺北市大安區內的小學取名的依據。
附屬學校→國北教大實小、師大附中
第一代大安公學校(今國北教大實小)自從成為第二師範的附屬學校後,校名就只能隨著師範學校不斷改制(師範學校→師範專科學校→師範學院→教育大學)而不斷更名。國北教大實小校名的演變請見前文〈由校名說起(二)〉,此處不再贅述。
所謂的附屬學校,在大安區內除了國北教大實小外,還有一所師大附中。
根據《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 學校篇》p.250-251內所述,師大附中校名的演變如下: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三七年、日本昭和十二年)四月,時稱臺北州立臺北第三中學校。
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改稱臺灣省立臺北第三中學。
民國三十五年二月改稱省立臺北和平中學。
民國三十六年八月日改稱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改稱省立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改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民國六十八年八月改為現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由以上可知,該校也是自民國三十六起隨著臺師大地改制而變更校名。
以人名為校名者→銘傳國小、懷生國中、懷生國小
銘傳國小是否就是以“劉銘傳”之名為校名?看看該校的校網內容就知道了。(圖 04)
圖 04 銘傳國小學校網頁;畫面於2021.07.04擷取。
就銘傳國小的位置而言,離蟾蜍山山腳的“下公館”不遠,自來水廠(日據時期稱“水源地”)也在附近、校門口對面就是“水源市場”〔註1〕。所以筆者認為銘傳國民學校建校時,將校名稱為“公館國民學校”(現今的公館國小當時尚未建校)或 “水源國民學校”其實都算貼切;如果用清代的舊地名“頂內埔庄”當校名的話,“頂埔國校”或 “內埔國校”也不錯。
在大安區裡的公立學校,以人名為校名的,還有位於原空軍總部旁的“懷生國中”以及曾在現今懷生國中校地、爾後遷到中山區的“懷生國小”。雖然懷生國小地址在中山區(安東街16巷),校地與大安區分屬市民大道的南、北兩側。
以“懷生”為校名,係紀念為國殉職空軍陳懷生烈士;有關陳懷生烈士的事蹟,可參考空軍有關“黑貓中隊”的事蹟與故事。以空軍先烈名字為校名,可從前面提到懷生國小創校時為“私立空軍總司令部附設臺北小學”,也就是空軍總司令部所設立的學校做關聯。
圖05 懷生國小內的陳懷生烈士紀念銅像;攝於2017.03.18。
〔註1〕據臺北市市場處網站內容,水源市場於民國42年即已存在,比銘傳國小建校(民國43年)還早。
以當地舊地名為校名者→大安國小、龍安國小、幸安國小、古亭國小、公館國小
這些學校的校名,有取自清代就已出現的地名:大安庄〔註2〕、古亭區 (庄)、龍安坡、公館等;還有取自日據時期出現的地名:幸町。
所以筆者將這些學校的校名歸類為“舊地名”,而非“現今地名”。
不過,這裡有一個例外,就是幸安。
日據時期創校的“幸小學校”,到光復後改為“板橋國民學校”,直到民國40年又改稱“幸安國民學校”,應該是原校名“幸”(取自日據時期幸町)再加上位於“大安區”(此時已是臺北市大安區了)的原因,筆者歸類為是舊地名加新地名的組合。
幸安國小、大安國小、龍安國小的相關閒聊,請參考〈由校名說起(一) 、(二)〉。
古亭國小的校名直覺上應該是來自清代的“古亭庄”,但是如果透過《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參考,古亭國小位置在直到光復後才隸屬於“古亭區”內,日據時期屬於“水道町”,而水道町的範圍大致為清代的“林口庄”。
所以,筆者認為古亭國小創校於光復後,其校名來自“臺北市古亭區”。那麼,應該應該歸類為以「現在行政區為校名」的類別,如同龍門國中(龍門里)。
只是,“古亭區”在民國79年臺北市行政區重劃時已消失,也算是“舊地名”了。
圖06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1939〈臺北市西部行政區域圖〉(此圖為《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 封域篇》內附之〈民國二十八年臺北市六十四町圖〉)與google map2021疊圖;黑圈部份為古亭國小位置,屬水道町。
“古亭”這個地名的由來,歷來有兩個主流說法,即“鼓亭說”〔防禦警示用〕及“古亭畚說”〔穀倉〕。筆者學生時期所聽到的是“鼓亭說”,爾後才有“古亭畚說”。
近來,還有學者提出罟亭(寮)〔放置漁網小屋〕、孤亭〔陰廟〕的可能由來,讀者們有興趣可自行蒐尋看看。
圖07 〈乾隆台灣輿圖〉,取自《畫說乾隆台灣輿圖》內附圖;圖中所標示的為“鼓亭村”,一旁的山地“石壁潭”為現今公館寶藏巖。
圖08 〈臺灣府汛塘圖〉,取自《方輿搜覽-大英圖書館所藏中文歷史地圖》p.290;該書對此圖完成時間定在清雍正12年至乾隆24年間(1735-1759)。圖中石壁潭旁的地名為“古亭倉”。
圖09 古亭國小校園內曾有做一座古亭畚造型的涼亭,於2014.09.07在辛亥路一段人行道圍欄外拍攝;不過目前該古亭畚造型的涼亭已不見。
蟾蜍山山腳下,除了目前正在整修的早期聚落(煥民新村)外,聚落外圍的羅斯福路四段119巷區域,景美當地居民習慣稱為“下公館”;而文山區的公館街相對稱為“頂公館” 〔註3〕。
公館國小所在,即位於“下公館”附近。
除了公館國小,水源市場附近羅斯福路、汀州路一帶,也形成目前大家熟知的“公館商圈”。
圖10 羅斯福路四段119巷及蟾蜍山下的煥民新村,此區域為景美當地居民所稱的“下公館”;攝於2020.10.20。
〔註2〕大安國小創校於日據時期,創校時即名為“大安公學校”;雖然後來改名“富田國民學校”,並在光復後改為“大安國民學校”,筆者將其歸類為回復到創校時的校名。
〔註3〕《臺北畫刊412期》p.14-15;民國91年5月。
以當地街道名稱為校名者→仁愛國小、金華國小、新生國小、和平實小
由這幾所小學的校名,可以聯想到這些學校附近的道路,即仁愛路、金華街、新生南路、和平東路。
這些學校有一個特徵,就是屬於大安區裡創校時間較晚的幾所小學(見圖01)。
不過,這四所小學中,只有新生國小是位於新生南路旁;該校址在新生國小建校前,印象中是三軍托兒所。
至於其他三所小學(仁愛、金華、和平)的所在地,其實距離與校名相同的路街還有一小段路;仁愛國小位於安和路、金華國小位於愛國東路的巷子裡、和平實小的校門位在敦南街。
除了這三所小學除了校地與校名相同的路街還有一小段距離外,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有一所與該小學同名的中學(國中、高中)。
金華國中位於金華街旁、仁愛國中比鄰仁愛國小,但校門口位於仁愛路四段。
和平實小的附近有和平高中,但兩所學校都距離和平東路有一小段距離,反而是離辛亥路較近。
本文前段有提及師大附中在民國三十五時的校名為“和平中學”,所以下內埔地區除了有“第二代大安公學校”(大安國小)外,也有“第二代和平中學” (和平高中)?
和平實小雖然離辛亥路較近,可校名沒法取“辛亥實小”,因沿路穿過辛亥隧道後,文山區在民國81年時已有一所“辛亥國小”創校了; 那麼,叫做“敦南實小”也可以吧?
另外,前面提到幸安國小在民國35~40年間的校名“板橋國民學校”,其名來自“板橋路”,也就是民國35年時的“新生南路”〔請參考筆者前文〈由校名說起(一) 〉〕。
圖11 敦南街上的和平實小校門,攝於2020.10.24。照片中可看見和平實小旁,位於辛亥路上的大安區運動中心與和平籃球館。
以學校所在或學區內里名為校名者→建安國小(?)、龍門國中、芳和實中
由圖12可見龍門國中、芳和實中的校址分別位於龍門里〔註4〕、芳和里,所以學校即是以當地里名為校名。
鄰近大安區的中正區河堤國小,其校地也是位於中正區的河堤里內。
那麼,為什麼標題上的建安國小要加個問號? 因為不太確定。
原本筆者一直想不出“建安”這個校名是怎麼來的,直到看到《大安區志》裡的〈大安區里界圖〉中,在大安區的東北側有一“建安里”。
可是“建安里”離“建安國小”有著一段距離。
如果建安國小的校名真是與“建安里”有關的話,筆者做了以下的聯想:
一、“建安里”目前屬於仁愛國小學區(見臺北市110學年度國民小學學區一覽表),如果依創校時間順序與地緣來看,建安國小創校時(當時仁愛國小尚未建校) ,建安里應該也算是當時
建安國小的學區內。
在建安國小的學校網站的〈建安國小簡史〉網頁中,也有這樣的敘述~
四十九年學區調整,將建安、仁愛兩里.一至四年級學生撥交仁愛國小。
二、雖然“建安里”在建安國小創校時的學區內,但並非建安國小所在地,距離建安國小也有些遠,為什麼非得用“建安”當做學校校名?建安國小創校時校地屬龍陣里,現今屬龍雲里(民國60年代由龍陣里分出) 〔註5〕;那麼,為什麼不取名為“龍陣國校”或其他校名?
如果從本文前面圖01看,大安區內在建安國民學校建校前的公立小學,排除北師附小(今國北教實小)、原屬空軍總司令部附設的私立小學的懷生國小及民國79年後才併入大安區的原古亭區的小學(古亭、銘傳)後,還有以下的學校:
大“安”國校→民國34年由“富田國民學校”改名而來。
龍“安”國校→民國34年由“昭和國民學校”改名而來。
幸“安”國校→民國40年由“板橋國民學校”改名而來。
所以,建安國民學校建校時(民國44年),當時大安區內的公立小學除北師附小外,其他三所學校的校名都有大安區的“安”。
因此筆者推測:建安國民學校建校時,可能是要循前面三所小學的命名原則~“安”字輩的學校,而創校時的學區內剛好有個“建安里”,所以就順勢以“建安”為校名(雖然該里與學校還有些距離)?
以上純屬筆者推測,建安國小校名是否真如筆者所推測?還是另有真正的命名緣由?可能要訪問到創校當時的相關人士才能得知。
圖12 〈大安區里界圖〉,取自《大安區志》〈卷一土地篇〉p.18。圖中棕色框內有關建安國小建校當時建安里的範圍,係參考民國91年出版《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裡的大安區各里名稱演變表格(p.71)。
〔註4〕龍門里位於龍淵、龍坡兩里之間,大安森林公園也隸屬於龍門里;但在大安森林公園闢建前,從民國74年出版的《臺北市路街史》裡所附的大安區地圖裡可見七號公園預定地內原本有龍飛、萬安等四個里。
〔註5〕參考《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裡的大安區各里名稱演變表格(p.70)。
大安區附近其他的學校命名由來
校名的命名,除了前面提到有以人名、當地(或附近)舊地名、當地(或附近)現今的行政區或路街名等取名原因,但是還有其他的命名緣由,如以學校附近的自然景觀為校名~北宜公路上的雙峰國小(新北市新店區),只要站在其校園向外眺望,就可以知道為何會取名“雙峰國小”了;各位讀者也可在google蒐尋圖片中看見。
另外,還有一些較特殊的校名由來,以下就用大安區附近的小學舉例來聊聊:
融合獨立設校前原校校名 三興國小(信義區)
與大安區臨江街夜市商圈隔著基隆路對望的三興國小,其校名由來可見其學校網站內所述:
本校於民國四十年十二月奉准成立為興雅國校三張犁分班,民國四十三年五月改稱分校,民國四十四年八月奉令獨立。
……本校因座落三張犁,並為紀念原校興雅而命名三興國民學校。~《三興國小網站》→〈歷史沿革〉。
以前見到三興國小的校名,總會聯想到其附近的吳興國小;後來才知兩校校名中的“興”字來源不同:吳興國小校名是地處“吳興街”附近,三興國小則來自“三張犁”(地名或分校校名)加上“興雅”(原校校名)組合而成。
以捐地團體為校名者 武功國小(文山區)
臺北縣景美鎮隆盛國民學校於民國54年6月,因祭祀公業周振西記捐獻校地千餘坪,為嘉許該公業,遂將校名以該公業堂號「武功堂」為名,更名為臺北縣武功國民學校。~武功國小學校網站→認識武功→學校簡介
……和平西路 2 段 17 號還有 1 棟 4 層樓的「財團法人周振西宗祠」……。臺北市武功國民學校便是由祭祀公業周振西記於民國54年6月捐獻校地千餘坪建成,校名是以該公業堂號『武功堂』為名。~《中正區誌》p.46。
以人名為校名學校例子不少,除了前面提到懷生、銘傳外,大安區鄰近的文山區也有永健國小、志清國小〔註6〕。
像武功國小是以祭祀堂號為名的,在臺北市內,應該算是較為特殊的;不過是因為該祭祀公業對學校有捐校地之功,以該公業堂號為校名以資紀念也算在情在理。
圖13 興隆路一段上的武功國小大門;攝於2021.04.24,當天主要是拍攝萬盛橋等霧裡薛圳相關遺址。
〔註6〕永健國小創校時校名為“私立考試院附設中興小學”,民國57年改稱“建興國小”,民國58年改稱“永建國小”是因紀念已故考試院長紐永建;志清國小於籌備時原訂名“景仁國小”,民國65年成立時,校名改為蔣中正總統(民國64年逝世)之學名“志清”;以上見《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 學校篇》p.115 & p.124。
校名取自昔日當地名勝景點 螢橋國小(中正區)
日據時代和平西路與汀州路之間為一道小河溝,沿著三元街、西藏路流向新店溪。 這道河溝在厦門街上有木橋,因為此地夏季雨後螢火蟲四處飛舞,日人因此取名螢橋。
日人風俗於春末夏初之際照例要到郊區捕螢,稱之為「螢狩」。 螢橋是日據時代城內日人螢狩的地點之一,螢橋南面是新店線鐵路的螢橋站。……~螢橋國小網站
「螢橋」﹕今廈門街為清代古亭通往渡船頭之要道,在今和平西路北側河溝(已加蓋加為廈門街25 巷)上,有座木橋,橋之北端多河溝、茅草,每至夏季雨後,螢火蟲到處飛舞,故這座橋被稱為螢橋,附近一帶也以此立命〔立命二字應為立名或命名〕 。~《中正區誌》p.23
螢橋在日據時期屬川端町,但“螢橋”並未轉化為當地行政區名,目前所見僅萬新線鐵路上有“螢橋驛”;目前當地有“螢”字開頭“螢雪”、“螢圃”的里名,另民國70年里界重劃前尚有螢林、螢光、螢塘等里。(《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p.87)
圖14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北市→〈1914臺北市街圖〉與《google map2021》疊圖。
前面提到木橋下的河溝,可由圖13中看見那條河溝經過《中正區誌》提到的廈門街25巷(圖14藍圈處)、流經螢橋國小(圖14紅圈處)北側、三元街(圖14白圈處)、西藏路;爾後被整治成為“特三號排水溝”,後來水溝加蓋,形成三元街、西藏路等路面。
另外,筆者的印象中在學生時期看過有關的“螢橋”的資料都是將“螢橋”指向“川端橋”(今中正橋位置,圖14紫圈處);後來在維基百科網站中看見了解釋:
維基百科→中正橋條目→其它紀事~川端橋和螢橋:……根據《台北市土木要覽》〔註7〕之記載,川端橋是鋼筋混擬土橋,位在川端町與溪洲(今永和)間,長300.36米;而賞螢火蟲的螢橋則是木橋,位在川端町13番地(廈門街與廈門街25巷口),僅長19.4米,兩者位置、長度等均不同,故川端橋並非螢橋。
螢橋國小校名即採用當地昔日的名勝景點“螢橋”來命名,雖然木橋、河溝、螢火蟲飛舞的場面等均以消失,但“螢橋”之名仍未消失。
以“螢橋”為校名的除了螢橋國小外,還有在汀州路三段上、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旁的螢橋國中。
〔註7〕因仍處於防疫三級警戒時期,尚未到圖書館館藏內尋找是否有《台北市土木要覽》此書,故此段便採用《維基百科網站》所述。
結語 校名與當地的關係
會想到“校名的分類”這個主題,就如同本文前面提到的,中年級社會領域課程中有“家鄉的地名”這個單元,也有將這些地名做分類;所以,我們應該也可以將“校名”做個分類來探討。
大部份學校的校名,應該都與當地有些關聯,如以空軍先烈為校名的懷生國小,其創校時的校地即在空軍總部(現今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用地內;龍安國小的校名即與舊地名“龍安坡”有關。
幸安國小的“幸”反映了與日據時期的地緣關係外,短暫使用數年的校名“板橋國民學校”也帶出了現今新生南路之前短暫的路街名~板橋路。
其實,〈由校名說起〉這個主題,原本只是想寫本篇,就是〈校名的分類〉。後來覺得幾所歷史較久(日據時期創校)的學校可以帶出一些可閒聊的話題像幸町、米道、昭和町、兩所大安公學校等;於是就分成了目前這三篇。
本篇完成前,臺北市的疫情還不算和緩,大家還是得多多配合防疫生活。
參考資料
學校網站
國北教大實小、新生國小、和平實小、銘傳國小、辛亥國小、建安國小、三興國小、武功國小、螢橋國小等學校網站。
方志類
《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 學校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85年
《臺北市路街史》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74年4月
《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91年12月
《大安區志》臺北市大安區公所 中華民國 100 年 9 月 大安區公所網站首頁→認識大安→大安區志
《中正區誌》臺北市中正區公所 2008 年 12 月 中正區公所網站首頁→認識中正→中正區誌
輿圖類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畫說乾隆台灣輿圖》洪英聖編著 聯經出版社 2002(民國91)年出版
《方輿搜覽-大英圖書館所藏中文歷史地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5年12月
其他
《維基百科》網站→中正橋條目
《臺北畫刊412期》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民國91年5月
〈臺北市110學年度國民小學學區一覽表〉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民國110年6月17日 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0D12A22FE907CA07&sms=69B4E6B26379EE4E&s=B88CFDED7C4E29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