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灣庄--由校名說起(二)大安區內日據時期建校的小學
前篇〈由校名說起 一 〉先聊到幸安國小校名(包或 幸、板橋、幸安 等)由來的推測;接著,本篇先聊聊除幸安國小外,大安區內另外三所日據時期即已建校的小學吧!
由 圖11 可見現今國北教實小、大安國小、龍安國小、幸安國小等四所國小的校名變化。
國北教實小及大安國小創校時的校名均是“大安公學校”;因此,本篇有提到“大安公學校”時,會分別以“第一代大安公學校”(國北教實小)、“第二代大安公學校”(大安國小)來表示。
圖11 四校校名變更表;資料取自《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 學校篇》、《校園生活記憶庫》網站、國北教大實小網站。
校址的選擇(交通、人口分佈與校址的關係)
日據時期的大安及下內埔算是臺北市的郊區,大多是農田,校地的取得應該不是問題,這幾所學校這幾間學校(含幸安國小)的校址為什麼會選定在那些地點?有那些因素的考量?
筆者對市政建設規劃並無研究,僅就能想到的項目來看:
交通
圖21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32 臺北市街圖〉
由1932年的〈臺北市街圖〉可見該地圖著重在當時臺北市“市區”, 第二代大安公學校(大安國小)的所在還在地圖外;而1933年創校的幸小學校尚未出現在該地圖上。
由地圖來看這幾所學校的位置,大多位於當時已成形的道路旁。
第二師範(今國北教大)、第二師範附屬公學校(今國北實小)、高等學校(今師範大學所在地)等校,均位於通往六張犁的道路旁,即現在的和平東路一、二段;第二代大安公學校(大安國小)也位於通往陸軍彈藥庫〔註1〕的道路旁,也就是現在的臥龍街。
錦小學校(龍安國小)雖然沒在主要道路旁(當時新生南路三段未成形),但東、西兩側也有巷道通往學校。西側的巷道今日已不復見,東側巷道為目前的和平東路二段18巷;西側另一條較筆直、較長,最後進入臺北帝國大學的巷道,為現今的溫州街(圖21裡白色箭頭所指處)。
而1933年創校的幸小學校(幸安國小)同樣未在當時的主要道路旁,但有闢建一條巷道通往學校(今信義路三段31巷)。不過筆者之前的貼文〔註2〕已提過1932年(比幸小學校創校時間早)的〈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中已規劃一些 “未來臺北市的計劃道路”,其中包含五條“公園道”(園林大道);而四號公園道即今幸安國小校門前的仁愛路三段。
行政區位置與當地人口分布
圖22 1925年(圖中紅圈處)臺北市之人口分佈;取自陳正祥《臺北市誌》p.14。圖中(綠圈處)有標註每點代表一百人。
圖23 圖21之局部放大;筆者另加入當時的行政區名及學校所在(校名為現今校名)。
上面的圖22及圖23均取自陳正祥所著之《臺北市誌》,該書中有1925及1935年的臺北市之人口分佈圖及各行政區人口密度圖,但該書裡筆者未發現這些統計圖的數據來源。
本篇所引用的是1925年的臺北市之人口分佈圖,雖然那時幸小(幸安)尚未創校,先看其地緣關係即可。
分成兩組來看:首先,錦小(龍安)與幸小(幸安)均靠近當時的町區,以學校所在(分別是大安龍安坡與大安十二甲)周遭及附近町區的人口分布來看,是比附屬公學校(國北教實小)、第二代大安公學校(大安國小)學校附近的人口要多。
再來,兩所公學校(今國北教實小、大安國小)的位置均離町區有一段距離,附屬公學校(國北教實小)位於龍安坡、下內埔交界處附近,第二代大安公學校大安公學校(大安國小)位於下內埔、六張犁交界處;這兩處校地附近的人口分布是比前述兩所小學校所在的範圍要少。
當時的日籍家庭(學生)應該大多是居住在町區或町區附近〔註3〕,所以兩所小學校才會建在町區附近吧。
第二師範學校與第一代的大安公學校
1927年,“台北師範乙科”分立為“台北第二師範學校”,校舍使用新建之“芳蘭校舍”;而此“芳蘭校舍”是於1925年起造,即為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現址〔註4〕。而較早在此創校的“第一代大安公學校”在“台北第二師範學校”成立後反成為其“附屬公學校”。
所以,是因為當初就鎖定“第一代大安公學校”當做“第二師範學校”的附屬公學校,所以才選定靠近“第一代大安公學校”、又同在往六張犁道路(和平東路)上的下內埔做為“第二師範學校”的校地?還是“第二師範學校”興建後(或興建時),才發現附近有一間公學校,就“順手”將該校做為師範學校的附屬公學校?
〔註1〕該陸軍火藥庫所在即今富陽公園及警政署警察機械修理廠、海巡署教育訓練測考中心等地。請參閱筆者之前貼文〈大安行踏—富陽生態公園(一)〉
〔註2〕〈閒話灣庄—早期臺北市都市計畫中的園林大道〉
〔註3〕筆者之前貼文〈由校名說起(一)〉有提到從一本昭和16年的“台北市幸尋常小學校第三回卒業記念寫真帖”裡的日籍學生,不少在籍地是在大安十二甲。
〔註4〕見《北師壹世紀—慶祝創校壹百周年校慶特刊》p.14。
因改制而多次改名的國北教實小
創校時間?
為何會下這樣的標題?
有關國北教實小的創校時間,當然會先參考該校校史,也就是該校網站中的校史沿革。
點選《國北教實小》網站 首頁上方→簡介→沿革 裡,看見的是:
本校創立於民國前七〔1905〕年,為『大安公學校』時期。
但在同為國北教實小網站,在首頁上方→簡介→中文簡介影片 影片裡卻看到了“本校成立於1908年5月1日”及 “建校之初的名稱為大龍峒公學校〔註5〕大安分校”等字樣。(見圖31)
之後,在《校園生活記憶庫》網站的〈臺北州臺北市富田國民學校〉分頁裡分別介紹了“第一代大安公學校”與“第二代大安公學校”;除了 “明治 41 年(1908)4 月設立的「大龍峒公學校大安分校」”外,也多了“明治45年(1912)4月1日獨立為「大安公學校」”的記述。
本文前面圖11有關國北教實小的創校初期的校名演變,筆者即綜合《國北教實小》網站的影片簡介與《校園生活記憶庫》網站所述做成。
現在各位來到國北教實小的校門,即可看見大大的“創校於1908”的字樣。〔註6〕
圖31國北教實小網站 首頁上方→簡介→中文簡介影片;擷取於2021.06.04。
圖32國北教實小大門及圍牆上“創校於1908”的字樣;攝於2021.05.15。
大安區內最早學校
如果以近代以來的學校制度來說〔大安地區在清代時會有私塾嗎?〕,無疑問的,國北教實小是目前大安區內,創校最早的小學,但是和其他在大安區內的各級學校來做比較的話呢?
筆者就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的《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學校篇》、《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教育行政與學校教育》裡所提及在目前大安區內,除了國小及國北教大外,其他在日據時期創校的各級學校:
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立於民國元年(公元一九一二年、日本大正元年)九月二日,時稱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學校篇》p.311
國立臺灣大學創立於民國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日本昭和三年)三月十七日,時稱臺北帝國大學。……該校係於民國十八年……舉行第一回入學宣誓式,……並納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為附屬農林專門部,(按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設於民國八年五月,時稱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學校篇》p.327
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創設於民國十一年四月,……民國十五〔1926〕年決定設技於古亭町,……民國十六年五月,改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註7〕……~《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教育行政與學校教育》p.76
臺北市立金華女子國民中學〔註8〕成立於民國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三七年、日本昭和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時稱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學校篇》p.18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成立於民國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三七年、日本昭和十二年)四月,時稱臺北州立臺北第三中學校。~《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學校篇》p.250
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創立於民國二十九年(公元一九四Ο年、日本昭和十五年)四月一日,時稱臺北州立臺北第二技術練習生養成所,……~《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學校篇》p.251
以上這些學校的成立均晚於“大龍峒公學校大安分校”(1908),所以,國北教實小應該是目前的大安區內,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了。
圖33 國北教實小行政樓穿堂;攝於2012-04-07。
隨著師範學校改制而改名
前述自從“第二師範學校”在下內埔成立後,位於鄰近大安龍安坡的“第一代大安公學校”在同年也改為其“附屬公學校”。爾後,師範學校由省立至國立,或由師範學校、師範專科、師範學院、到今日教育大學的不斷改制,校名也不斷改變;其所附屬的小學也只能不斷地隨之改名,請見圖11。
不過在1943(昭和18)年時,國北教實小在當時的校名為“臺北師範學校附屬第二國民學校”。原因在該年將臺北第一師範、第二師範又合併為“臺北師範學校”,所以原兩所師範學校的“附屬國民學校” 〔註9〕就成了“第一附屬國民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及“第二附屬國民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這裡提到的第一師範,即今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也就是早期臺北人口中的“女師專”、“市北師”。
〔註5〕《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 教育行政與學校教育篇》p.48~
光緒二十四〔1898〕年七月以敕令頒布臺灣公學校令及臺灣公學校官制,又於八月以府令頒布臺灣公學校規則,以公學校為公立學校,……是年在臺北設立之公學校,計有兩校:一為大稻埕公學校,一為大龍峒公學校;……
〔註6〕這一行條形燈其實在幾年前,筆者看到的是 “創校10X年”的字樣,而且每年更換數字;後來直接換成創校時間,就不用每年更換了。
〔註7〕此“臺北高等學校”在光復後廢止,並在民國35年在此校地另成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即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今師大圖書館內有一“臺北高等學校資料室”的陳列室;請參閱筆者〈大安行踏--師大校史展示廳暨臺北高等學校資料室〉一文。
〔註8〕筆者就讀大安國中時,當時校內學生為全男生,金華學生則為全女生,故稱為“金華女中”;記得當時公立國中全女學生的還有 “古亭女中”,即現今之中正區古亭國民中學。
〔註9〕1941年,“公學校” 與“公學校”一律改稱為 “國民學校”。
臥龍街旁的大安國小
位於下內埔的“第二代大安公學校”
在《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 學校篇》(p.29-30)的敘述裡,在民國十九(1930)年六月以後,“第二代大安公學校”即在臥龍街現址;另外在校舍未建築完工前,曾暫借富田町(今銘傳國民小學旁)及龍安坡(今瑞安街安東派出所後邊)兩家民房為上課。
不過這裡指的“瑞安街安東派出所”並非現在位於瑞安街23巷的瑞安街派出所,而是在瑞安街176號的建築,目前是“臺北市少年警察隊大安少輔組”;也就是瑞安街派出所曾搬過家。
由圖41(右)可見在目前的瑞安街176號 “臺北市少年警察隊大安少輔組”後面有一座三合院,要容納當時的部份學生上課,應該還好。
圖41 (左)《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41.06.07 美軍航照影像〉與google map2021疊圖;紅框內的範圍即目前“臺北市少年警察隊大安少輔組”(右)(前瑞安街派出所),白框內為今開平餐飲學校及其實習餐廳。
另外,借用富田町(今銘傳國民小學旁)的民房,不知是否為已被剷平的臺大龜山上的林家古厝﹖以後有機緣問到當地耆老的話可能就有答案了。
回到標題所說,可能是“第一代大安公學校”被改名為“臺北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國民學校”後,大安地區(十二甲、龍安坡、坡心)也沒有其他小學(包括小學校、公學校)所以到了1929年附近新設一所公學校時,所以二話不說,馬上取名(第二代)“大安公學校”,雖然“第二代大安公學校”是位於下內埔,嚴格來說是位於下內埔、六張犁交會處 (見圖42) 。而下內埔、六張犁在光復後才與大安組合成省轄市臺北市的大安區(另外還有福住町、錦町)。
圖42 (左)《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灣〈日治行政區_街庄(1900年代)〉與google map2021疊圖。
富田町
1941(昭和16)年,將“小學校”、 “公學校”都改稱為“國民學校”時,很多學校也改了校名。
如當時的龍安國小校名由“錦小學校”改名為“昭和國民學校”,當時的大安國小校名由“大安公學校”改名為“富田國民學校”。
筆者在前面的貼文〈由校名說起(一)〉裡也有提及,當時的興雅國小也在1941年時,校名由“松山小學校”改名為“雙葉國民學校”。
當然,也有未改校名的,像“幸小學校”1941年時改為“幸國民學校”;校名還是“幸”。
回到本段標題,不知“第二代大安公學校”為何將校名改為 “富田”?
依地緣來看,離“第二代大安公學校”最近的町區即為“富田町”,如同“錦小學校”、“幸小學校”一樣,距離“錦町”、“幸町”還有一段距離。
比較有關聯的,就是“第二代大安公學校”剛創校時先利用富田町的民宅上課過。
“富田町”的範圍大致為清代的“頂內埔庄”,但少了今羅斯福路西南側的部份,讀者可就圖43的兩張地圖去做比較。而富田町的範圍內以現在來看,除了蟾蜍山的山區外,校地佔了極大部份,包括臺大、臺科大、民族實中、公館國小、銘傳國小等校。
圖43 (上)《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灣〈日治行政區_街庄(1900年代)〉與google map2021疊圖。(下)《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日治行政區_街庄(1900年代)〉與google map2021疊圖。可由兩圖比較頂內埔庄與富田町的範圍。
頂、下內埔的學校群
圖44 臥龍街口(與基隆路交會處)牆上的“臥龍學園”塑膠布條;攝於2020.10.24。
在同一段街道(臥龍街)的兩側,分別有大安國小、芳和實中與和平高中〔註10〕。三校因為地緣相當緊密,如果進行資源共享、共辦活動合作的話,的確是不錯的構想;所以,三校有了“臥龍學園”的策略聯盟。
前面提到頂內埔地區在現在就有臺大、臺科大、民族實中、公館國小、銘傳國小等學校,而下內埔地區除了臥龍學園三校(大安國小、芳和實中、和平高中)外還有和平實小與國北教大;也就是說拳山山腳下的頂內埔、下內埔地區可說是現在各級學校的密集區域。
〔註10〕和平高中包含有國中部;而芳和實驗中學在今(民110)年開始招收高中部,轉型為台北市第一所實驗完全中學。
由龍安國小的校名聊聊錦町與昭和區
龍安坡?龍安街?
圖51 民國卅五年〈改訂路街名臺北市圖 附都市計畫圖〉(部份),現今的和平東路一、二段,在地圖上為"龍安街";取自《地圖很有事:地圖的臺灣史特展》p.99
筆者之前的貼文〈閒話灣庄--由校名說起(一)〉提到幸安國小在民國35-40年間取名“板橋國民學校”的可能原因在學校旁的“板橋路”,也就是現在的新生南路同時也附上《地圖很有事:地圖的臺灣史特展》一書中、民國35年的〈改訂路街名臺北市圖 附都市計畫圖〉做對照。
同樣的一張地圖裡,我們可以看見現在的和平東路一、二段在地圖上名為“龍安街”; “龍安街”北側標註“公七”的梯形區塊,即現今大安森林公園。
筆者在〈由校名說起(一)〉中即已推測日據時期的“昭和國民學校”到了光復後改名為“龍安國民學校”可能是鄰近“龍安街”的
可能。
但在《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 學校篇》p.25裡記述民國34年10月即改稱龍安國民學校〔註11〕。該地圖為民國35年2月印行,所以“龍安街”這名稱是光復後就被稱呼,還是至民國35年才訂名?
所以,“龍安國民學校”是像“板橋國民學校”取名自道路名“龍安街”?還是街道、學校都直接以舊地名“龍安坡”做為校名?
雖然“龍安街”的“龍安”也是來自舊地名“龍安坡”。
錦町
圖52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22〈新町名臺北市街圖〉與google map 2021疊圖。
“錦小學校”的校名應該是出自附近的“錦町”。
由圖52來看,錦町的大致範圍為現在的金華街以南、杭州南路以東、和平東路以北,以及當時的第二霧裡薛支圳以西;今和平東路以南部份為現在的師大及龍泉商區的一部份。
筆者之前貼文介紹過的“臺電核火工程處”(日據時期"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辦公室)、金山南路二段203巷的“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均在錦町範圍內。
日據時期此區域已出現的道路包括現今的和平東路、杭州南路、金華街、潮州街、麗水街等〔註12〕。
圖53 臺電核火工程處;攝於2017.02.05。
圖54 林務局保育小站,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之一;攝於2017.07.08。
昭和區與昭和町
《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 封域篇》p.61-62~
民國二十四年四月,頒布新市制,在州、町之間加設區,初將企市劃為七十七區,區設區長。民國三十年底,因市區已擴及松山莊,重新劃為九十區。民國三十三〔1944〕年三月,日本政府因二次世界大戰敗北,為配合市民疏散,物質配給及防衛等措施,以告示第七號,公布施行「臺北市市區規程」,將全市劃分為六十一區……
p.75~
昭和區 大安內三張犁道路〔今 信義路〕以南
公園道路第一號路線〔今 建國南路〕及其延長線以西
特第一號路線〔今 新生南路〕(排水溝以東)
福住町 錦町界線及延長線以南古亭町內高等學校西側溝渠以東〔註13〕
在筆者之前的貼文〈由校名說起(一)〉即已提過龍安國小在1941-1945年之間的校名“昭和國民學校”應該是取自當時的行政區“昭和區”,但有可能是來自“昭和町”。
在《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 封域篇》(p.52-61)中記載,1922年的64町中並無“昭和町”。
也就是這“昭和町”是在後來才設立的。
那麼,這個“昭和町”在哪裡?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圖55《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22〈新町名臺北市街圖〉,當時並無“昭和町”。
圖56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 封域篇》附〈民國二十八年臺北市六十四町圖〉與google map2021疊圖。圖中可見“昭和町”的範圍;紅框處為龍安國小,藍線為青田街,紫線為溫州街。
光復後的官方資料中,筆者在《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 封域篇》除了圖56外,也只能找到一條有關“昭和町”的敘述~
大安區 民國九年,改隸臺北州臺北市錦町、古亭町、昭和町、福住町及大安、十三甲〔註14〕 、下內埔、六張犂四部落。光復後, 隸臺北市大安區,五十六年改直轄市役,區名仍舊……(p.92)
其後對大安區各里的沿革表中也沒出現“昭和町”。
包括前面提到1944年“昭和區”的範圍時,也不見“昭和町”。
由1922年的〈新町名臺北市街圖〉並無“昭和町”,直至復原1939年的町區圖才能看見“昭和町”的大致範圍在今信義路以南、新生南路以西,原十二甲與龍安坡西側的區域。
筆者後來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的《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網站中,在“查詢內容”欄鍵入“昭和町”開始查詢後,出現了在昭和五(1930)年後,一批臺北帝國大學的教授、助教授的名單,這些教授、助教授的名字後的地址是在“昭和町”。
所以,“昭和町”至少是在昭和五(1930)年就出現了?
那麼,“錦尋常小學校”在 昭和16 (1941)年改名為“昭和國民學校”時,“昭和町”就已經在學校旁邊了(見圖56)。
現在漫步在青田街、溫州街的巷弄中,可發現能有許多的保存下來的日式住宅,其中多為臺北帝國大學教授的宿舍。
町內的昭和市場後來在民國74年重新開業改稱龍安市場,民國80年更名「錦安市場」,又有「錦安市場昭和町文物市集」之別稱。〔註15〕
圖57 位於永康街、潮州街交會處的錦安市場;另有“錦安市場昭和町文物市集”的招牌。攝於2021.02.20。
圖58 青田街七巷六號,原日據時期臺北帝國大學教授宿舍群之一;於2019.12.04,以定點全景模式拍攝。
〔註11〕“幸國民學校”遲至民國35年2月才改稱“板橋國民學校”;寫〈由校名說起(一)〉時參考龍安國小的校網,但校網的沿革頁中並未寫出改名的時間。
〔註12〕《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p.207,p.247,p.250,p.211,p.212。
〔註13〕有關《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 封域篇》裡對“昭和區”範圍的描述,筆者是有些存疑。
圖59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22〈新町名臺北市街圖〉與google map2021疊圖。黑點處為今錦安市場。
如依其敘述“古亭町內高等學校西側溝渠(圖59箭頭指處)以東”,那麼“昭和區”的範圍及包括了圖59裡藍色網線區及紅色斜線區(中間為霧裡薛第二支圳),這樣的話:
1.“古亭區”只是《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 封域篇》p.76裡所述“古亭町內高等學校西側溝渠以西”(圖59裡綠色線區)的一小區域而已。
2.“昭和町” (圖59裡白色斜線區)除了今和平東路以南屬“昭和區”外,今和平東路以北的大部份的“昭和町”區域是屬於“福住區”。(《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 封域篇》p.75~福住區 東門町內三張犂道路以南特一號路線(排水溝)以西 錦町福住町界線以北大安十二甲內特一號路線(排水溝)以西)。
〔註14〕十三甲為筆誤,應為十二甲。
〔註15〕參考《臺北市市場處》網站 首頁 市集介紹→傳統市(商)場→臺北市公有錦安市場。
附錄 國北教實小內的 “御大禮記念樹”碑
筆者曾服務於臺北縣三重市的二重國小,當時(民國87或88年左右吧)曾在花圃內發現一座倒下的方尖石碑,正面寫著「御大禮記念樹」,反面則有「二重埔公學校 大正四年」字樣;當時校工也協助我將這石碑先行移至庫房保存;現在(民國110年6月)不知是否在二重國小的校史室內?
來到民國101(2012)年的國北教大實小校園內〔註16〕,也發現同樣的一座石碑;正面刻有“御大禮記念樹”,背面則有“大正四年十一月十日 大安公學校”等字樣。
「御大禮記念樹」是什麼意思?當時翻閱日語辭典後,「御大禮」在書上的解釋是在日本皇室的重大典禮。
據國北教大實小“御大禮記念樹”碑的解說牌(見圖65)所述,是一座「植樹碑」,當時(日據時期)慶祝天皇登基時植樹並在該樹旁立碑。
但如果是慶祝天皇登基,為什麼是在「四」年?不是在元年?是不是與古時中國一樣有守孝的禮制嗎?
在網路上蒐尋相關資料時,有看見兩篇文章,各位讀者也可點入閱讀參考。
1.有關“御大禮”~ 《天皇是如何成為天皇的:淺介日本登基「御大禮」》北師美術館2019.01.23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9878
2. 有關“御大禮”與“天皇正式即位前守孝時間”~《成為天皇前,除了換年號以外不可不做的兩個儀式》吳昱瑩2019.04.20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japanese-emperors-ascension-ceremony/
另外,在2012與今年(2021)這兩年,除了國北教大實小與二重國小外,筆者在網路上也見到雙北市內也有其他學校也保留此“御大禮記念樹”碑,筆者整理成圖61:
圖61 筆者蒐到在雙北市校園內還有“御大禮記念樹”碑的學校。
至此,筆者想到幾個問題,目前仍找不到答案:
一、當時各校都要在天皇登基時植樹慶祝並在該樹旁立碑嗎?還是各校自發性的活動?
應該部份學校的石碑可能在後來“消除日本殖民統治印象”下破壞;像二重國小的石碑即倒在花圃的泥土地上當作一塊花圃的造景石而已。
二、以上這幾間學校在大正年間的“御大禮記念樹”碑造型非常相像,是某個石材廠統一製作的嗎?感覺像是同一批物品,會是"共同採購"嗎?
三、不知道有哪所學校同時有大正時期及昭和時期的“御大禮記念樹”碑?
圖62 國北教大實小校園;攝於2012.04.07。
圖63 由右至左分別為 “創校十周年記念”碑、“第四回卒業生記念樹”碑、“御大禮記念樹”碑;攝於2012.05.06。
圖64 “御大禮記念樹”碑正面(左)與刻有 “大正四年十一月十日 大安公學校”等字樣的背面(右);攝於2012.05.06。
圖65 國北教大實小製作的“御大禮記念樹”碑解說牌;攝於2012.04.07。
圖66 & 圖67 “御大禮記念樹”碑旁的涼亭區,其石材看起來頗有“古意”;攝於2012.05.06。
〔註16〕當時國北教大實小還有校園開放,筆者是利用周休二日假日入校園內拍攝。
後話 仍在疫情三級警戒中
從前一篇〈瑠公圳大安支線(一)〉在六月初上傳後,即開始準備此篇;到今天完稿時,仍在疫情三級警戒中。
附錄中的照片及部份文字是在2012年開始編寫,但是未完成稿一放就好幾年,直到本篇提到國北教實小時,才再拿出來,繼續補充完成。
期待疫情趕快好轉,大家早日生活如常。
參考資料
網站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網站 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 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國北教實小網站 https://www.ntueees.tp.edu.tw/
《校園生活記憶庫》 - 臺北州臺北市富田國民學校
https://school.nmth.gov.tw/search/detail/R-12-000033-540342
《臺北市市場處》網站 https://www.tcma.gov.taipei/Default.aspx
方志
《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 封域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77年6月
《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 學校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80年5月
《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 教育行政與學校教育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77年9月
《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91年12月
《臺北市誌》 陳正祥 著 南天書局民國86年10月二版
*該著作在1957年即已出版,南天書局重新出版(依據本書增訂版序言)。
其他
《北師壹世紀—慶祝創校壹百周年校慶特刊》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民國85年12月
《地圖很有事:地圖的臺灣史特展》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8年5月出版
寫得很棒,內容可以借分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