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灣庄—瑠公圳大安支線(一)
顧名思義,“瑠公圳大安支線”其名是與“大安”是有關聯的;由1939(昭和14)年的〈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圖001)中可見,該圳道因從富田町(頂內埔)流經大安庄而得名。另外,從圖中也可看到“瑠公圳大安支線”與“第一霧裡薛支線”(流經今瑞安街、復興南路等地)相當地接近。
此圖繪製年代是在日據時期的1939年;那麼,是否還能在年代更早的資料中,看見這條圳道的身影?
圖001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39 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圖中可見“大安支線”與“大安”字樣(白圈處)與“大安支線”的圳道(白色虛線旁的紅線)。
文獻裡的瑠公圳大安支線
目前筆者所找到有關介紹瑠公圳的資料中,並未找到有關“大安支線”闢建年代等相關資料〔註1〕,只有從兩本官方方志中對瑠公圳的敘述中,去尋找“大安支線”的相關線索:
清代《淡水廳志》〈卷三 志二 建置志 水利〉p.76
瑠公圳(又名金合川圳)……到公館街後拳山麓內埔分為三條:其一由小木梘至林口莊及古亭倉頂等田,與霧裡薛圳為界;其一由大灣莊至周厝崙〔註2〕等田,水尾歸下陂頭小港仔溝;其一由大加蠟東畔之六張犁、三張犂口過梘直至車罾、五分埔、中崙前後上搭搭攸等田,水尾歸劍潭對面犁頭標,入北港大溪。灌溉田一千二百餘甲。
日據時期《台北廳志》p.187 第十二章 水利
瑠公圳 從文山堡大坪林庄新店街的下游新店溪開始,它是由瑠公圳本圳與興福、林口、霧裡薛、大安、東勢五個支圳以及大竹圍、三板橋、上土地公、下土地公、鴨藔埔、牛車埔所構成。……
如果由〈1939 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淡水廳志》與《台北廳志》三者做對照,筆者將自己的看法整理如下:
一、清代的《淡水廳志》對瑠公圳的描述僅是到內埔後分為三條,但並無這三條圳道的名稱;不過日據大正時期的《台北廳志》及昭和時期的〈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已開始對每個圳道(幹線或支線)均已有個別的名稱。
二、《淡水廳志》中所述的三條圳道分開來看的話:
1.“至林口莊及古亭,與霧裡薛圳為界”的圳道,應該是1939〈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所繪製的“林口支線”。
2.“六張犁、三張犂→車罾、五分埔、中崙→上搭搭攸”的圳道,應該是1939〈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所繪製的“第一幹線”。
3.那條內埔→大灣莊→周(朱)厝崙→下陂頭的圳道,應該就是〈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裡的“大安支線”。
不過,1939〈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中的“大安支線”自今蟾蜍山山腳附近與第一幹線分流後,流經今日的臺大校區、穿越復興南路兩側到大安國中北側的水汴頭止;水汴頭以北的圳道均已是小水路(圖中的細紅色虛線)。
三、《台北廳志》所述“瑠公圳本圳與興福、林口、霧裡薛、大安、東勢五個支圳”除了“東勢支線”外,其餘圳名均出現在1939〈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中。那麼,“東勢支線”是哪一條圳道?
如果《台北廳志》中所謂的“瑠公圳本圳”指的是由取水口至今蟾蜍山下的分流處的話,筆者推測“東勢支線”所指者可能就是1939〈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所繪製的“第一幹線”,也就是《淡水廳志》中所述“六張犁、三張犂→車罾、五分埔、中崙→上搭搭攸”的圳道。1939〈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上的“第一幹線”尚有“五分埔支線”與“舊里族支線”等眾多分流。
至於興福支線位於今文山區,其圳道大致由今景美國小附近、然後沿景美山(仙跡巖)西側北上至靜心中學附近。
所謂的霧裡薛支線,應該是原霧裡薛圳系統的後半段(分為三條支線)加上1939〈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裡的“第二幹線”;原霧裡薛圳的前半段在日據時期因與瑠公圳系統於1910(明治43)年合併而被廢止 (《瑠公大圳》p.112-114)。〔註3〕
歸納以上,筆者認為“瑠公圳大安支線”在清代、至晚是在《淡水廳志》完成的同治年間即已出現,只是未給予此圳道名稱,至日據時期(至晚在大正年間)才有“大安支線”及其他各支線圳道的名稱。
前面所舉例的大正8(1919)年版的《台北廳志》與昭和14(1939)年版的〈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中有出現“大安支線”這個名字;但是,在《瑠公大圳》一書的兩張附圖中找到一個有趣的地方。
該書中附的大正7(1918)年〈瑠公圳及大坪林圳圳路圖〉以及昭和3(1928)年的〈瑠公水利組合水路圖〉這兩幅圖中,興福支線(白圈處)、林口支線(紅圈處)、(第一、第二、第三)霧裡薛支線(橘圈處)、五分埔支線(綠圈處)與舊里族支線(藍圈處)等名稱均標註在圳路圖上,唯獨大安支線(黃圈處)在兩張圳路圖中有看見水路,卻不見“大安支線”的名稱 (黑框處分別為第一幹線與第二幹線的範圍) 。
圖101 大正7(1918)年〈瑠公圳及大坪林圳圳路圖〉(部份);取自《瑠公大圳》p.117。
圖102 昭和3(1928)年的〈瑠公水利組合水路圖〉(部份);取自《瑠公大圳》p.136後之摺頁。
〔註1〕筆者目前能找到的資料,僅有自己購藏的書籍、圖書館館藏及網路資料。其實要介紹水圳道的話,各農田水利會裡應該都有相當豐富的資料吧。
〔註2〕周厝崙即“朱厝崙”,緣由可參考<臺北市鄰里服務網→朱崙里→本里特色>網頁;有可能“周厝崙”與“朱厝崙”音近似(尤其是閩南語),所以由原“周厝崙”誤寫為“朱厝崙”,並沿用“朱崙”此地名至今。
〔註3〕有關霧裡薛圳與瑠公圳合併,與被廢止的霧裡薛圳的前半段,筆者在往後其他篇閒聊再述。
瑠公圳大安支線≠大安圳
前面提到因流經大安庄,所以該圳道在日據時期(應該是在瑠公圳、霧裡薛圳及附近埤塘整合後)被稱呼為“瑠公圳大安支線”。
但是,早在清代的擺接堡〔註4〕即有一處名為“大安”的水圳系統;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在新北市地區看見一些“大安圳”的遺跡。
或許是都以“大安”為圳名、又同樣位於臺灣北部,所以會造成有些人的混淆,例如:
《台灣地名研究》<第三篇各縣市的地名 第一章台北縣、市·基隆>:
大安 當大安圳完工時,以「大安」之吉祥文字為該圳命名,因此該地也順理成章地以「大安」為其地名。
這裡提到的「大安」在書中是與大直、中崙、十二甲、三張犁等地並列,所以指的是清代大加蚋堡的大安庄無誤;而大加蚋堡的大安庄之名是由「大灣庄」轉變而來。
本文前面提到《淡水廳志》 “瑠公圳……分為三條……其一由大灣莊至周厝崙等田”的這條圳道並無專有稱呼,直到日據時期才有“瑠公圳大安支線”的名稱;所以《台灣地名研究》中所那條圳道完工後就被命名為大安圳的這條圳道應該就不是“瑠公圳大安支線”了。
那麼,就是把現今板橋、土城地區的“大安圳”誤植到臺北市大安區了?
其實,之前即已有人提出《台灣地名研究》裡這個誤植的例子,如簡宏逸先生的〈今日臺北繁榮的大安區,在過去竟然有座大水池?〉(2018.05.09);該文除了提到《台灣地名研究》外,其後還有著作也有將“大安圳”誤植到臺北市大安區的例子,各位讀者有興趣的話可在網路上蒐尋該文。
〔註4〕清代的擺接堡大約在今新北市板橋、中和、永和、土城、新莊(部份)等區域與臺北市萬華區南邊。
地圖裡的“瑠公圳大安支線”
找尋“瑠公圳大安支線”的路線時,除了文字資料外,地圖資料更是不可或缺。
筆者目前找到有關“瑠公圳大安支線”的相關地圖資料大概如下:
一 《瑠公大圳》
書中所附的大正7(1918)年〈瑠公圳及大坪林圳圳路圖〉、昭和3(1928)年的〈瑠公水利組合水路圖〉、昭和14(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等(見圖101、102)。
二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前述有提及該網站附的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因該網站上的地圖可與現今的google map 做疊圖,較能看出當時的圳道與現今街道的關係。(見圖001)
三 “Google 我的地圖”製作的網路地圖
1 〈瑠公圳、霧裡薜圳、大坪林圳〉網路地圖
2 〈大台北地區水圳、溝渠〉網路地圖(見圖301)
以上兩個網路地圖均不見作者與製作日期,但水圳、排水路等相當清楚地呈現在現在的道路圖上;兩幅網路地圖地網址請參考本文最後的參考資料。
圖301 〈大台北地區水圳、溝渠〉網路地圖
四 臺灣大學校區相關地圖
1 瑠公圳大安支線原始路線解說牌。
臺大校區內的瑠公圳復育計畫〔註5〕目前原瑠公圳大安支線圳路上的水工所旁、醉月湖南側進行水路復原外,在原圳路與今臺大農場之間也闢建一座生態池。
在水工所旁與醉月湖南側這兩處解說牌所附的水圳圖中,可見瑠公圳大安支線的水圳路是曾經改道過的;前述瑠公圳復育計畫復原中醉月湖南側的圳道是在原始路線上,而水工所旁的圳道為更改路線。
圖 302 瑠公圳大安支線原始路線解說牌;2021.02.14攝於醉月湖南側。
2〈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平面圖〉;《國立臺灣大學概況》,五十學年度,國立臺灣大學編印。此圖筆者取自《臺北市大安區志》p.509(〈附錄3 大安區圖片集〉)。
此圖(見圖304)所呈現的瑠公圳大安支圳的圳路為與第一幹線分流後進入臺大校園(橘圈處),到基隆路(白線處)〔註6〕以北為更改後之路線(紅圈處)。
此圖也可見醉月湖與瑠公圳大安支圳的通路(藍圈處)、特一號大排(綠圈處)與瑠公圳、霧裡薛圳整合後廢棄的霧裡薛圳前半段的部份圳道(黃圈處)。〔註7〕
圖 303 五十學年度〈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平面圖〉
五 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大安水圳~人文走讀地圖》網站〈導覽路線圖〉
此水圳導覽路線圖內包含了第一幹線、第二幹線、三條霧裡薛支線、大安支線等曾位於大安區內的各圳道及鄰近的林口支線;除了水圳路線與現今主要道路對照外,還標註了各路線的重要導覽點。
另外,圖裡大安支線所繪的路線為原始圳道。
圖 304 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大安水圳~人文走讀地圖》網站〈導覽路線圖〉(部份)
〔註5〕有關臺大校園內的瑠公圳復育計畫源由可參考《台灣的古圳道》(遠足;民92)p.52-53。
〔註6〕此圖中的基隆路為目前臺大校園內的舟山路,非現今之基隆路。
〔註7〕此段圳道所圍繞的部份(圖304中黃圈內的橘色區域),即為原龜山的範圍。
今日的圳道沿線
本段原先規劃是依據〈1939 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及《瑠公圳、霧裡薜圳、大坪林圳- Google 我的地圖》中呈現的“瑠公圳大安支線”的路線,即瑠公圳第一幹線在今民族實中的圍牆邊,分出大安支線起,經過臺大校園、和平東路二段及復興南路二段的巷弄,至大安國中北側(大安路二段3巷巷內)為止的這段路線。
筆者自今(2021)年2月起,開始斷斷續續抽空到實地拍攝,但至五月中臺北、新北兩市因疫情第三級警戒開始(幾天後變成全臺第三級警戒),實地拍攝工作並未完全結束只能先中斷。
以下先挑選幾張照片先做介紹,日後俟疫情和緩,可“稍微安心”外出(也要臺大校園再開放)時,再完成完整的拍攝工作後,以另一篇貼文做“瑠公圳大安支線”的路線漫遊介紹。
圖401 羅斯福路四段123巷21弄巷尾及民族實中圍牆;攝於2021.04.10。
“瑠公圳第一幹線”自羅斯福路四段123巷21弄的巷頭流至巷尾後,在羅斯福路四段119巷的民族實中圍牆附近有一水汴頭;“瑠公圳第一幹線”在此水汴頭沿著羅斯福路四段119巷、芳蘭路方向前進。而水汴頭另一方向,即為“瑠公圳大安支線”的起點。
圖402 臺大生科館後方之“瑠公圳大安支線”遺跡,筆者知道此地點係參閱《台灣的古圳道》p.47;攝於2021.02.20。
圖403 臺大水工所旁(舟山路上小拱橋旁)瑠公圳大安支線“改線”路線上的復育親水空間及解說牌;攝於2021.02.18。
圖404 臺大醉月湖南側,瑠公圳大安支線“原線”路線上的復育親水空間;攝於2021.02.14。
圖405 龍淵里內的敦親公園,“瑠公圳大安支線”由公園旁的和平東路二段96巷巷道經過(大約是照片中白色線條處);攝於2021.02.20。
圖406 大安聖母宮(大安福安宮),攝於2021.04.24。
大安聖母宮位於和平東路二段118巷4弄巷尾,對照圳路圖與google map上的大安聖母宮建築範圍與方位來看,大安聖母宮應該是建在原圳道上。
另一座建於圳道遺址上的廟宇,是位於復興南路二段巷弄裡的大安清水宮。
圖407 和平東路二段118巷2弄巷尾的圳道水泥橋座遺跡;攝於2021.04.20。
由照片左邊(巷弄南側)可見原圳道水泥橋護欄的基座與鐵條製的圍欄(圖407黃圈處);對面民宅牆腳(圖407橘圈處)也可見水泥橋的座遺跡,但筆者拍攝當時被當地住家的花盆擋住,較不容易拍攝。
圖408 和平東路二段175巷巷口;攝於2021.04.20。
圳道大致由科技大樓西側的防火巷,穿越和平東路二段,到和平東路二段175巷巷口前拐個小彎一小段後,就大致沿著175巷巷道向前延伸。
有關瑠公圳大安支線的其他事
清代原圳道的北端
圖501 左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取自《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與 右《瑠公圳、霧裡薜圳、大坪林圳- Google 我的地圖》的對照。
前面提到“瑠公圳大安支線”應是《淡水廳志》中所述“由大灣莊至周厝崙等田,水尾歸下陂頭小港仔溝”的那條圳道,但到了日據時期,圳路僅到今大安國中北側,再往北僅為小給水路。有些小給水路也成為現在的巷道,如大安路二段3巷、四維路124巷等。
如果對照《淡水廳志》的敘述,筆者推測在大安路二段3巷的這條小給水路原本應該是《淡水廳志》中“由大灣莊到周厝崙”這條瑠公圳圳道的其中一段;只是在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中的這條小給水路流到今安東街旁的大安公園〔註8〕南端,匯入霧裡薛圳第一支圳。〔註9〕
臺大校園內的原圳路與更改圳路
圖 502 瑠公圳大安支線原始路線解說牌;2021.02.14攝於水工所旁。
臺大校園內的瑠公圳復育計畫完成的兩個區域(水工所旁、醉月湖南側)均設有解說牌,解說牌上的地圖顯示“瑠公圳大安支線”在臺大校園內的圳路曾經改道過,即由水工所後方繞至醉月湖旁,改道為由水工所旁流至今小椰林道。
解說牌上雖有標註其更改路線分別是在1972、1986年分段廢止,但還是有些資訊不明,如更改的圳路是哪一年闢建的(原圳路應該也是同一年廢止吧)?所謂的分段廢止是如何“分段” ?
〔註8〕強調一下,是“大安公園”,不要想成“大安森林公園”。
〔註9〕請讀者可自行至《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將1939年〈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與〈google map2021〉疊圖做對照。
後記1 會有失誤,但仍要避免失誤
此處所指的“失誤”,非指學術探討時看法的不同(如臺北市“古亭”地名由來是「鼓亭」或「古亭畚」的不同看法),而指的是引用錯誤的資料或資料誤植。〔註10〕
本文前面有提到安倍明義在《台灣地名研究》裡介紹臺北市的大安(原屬清代大加蚋堡)這個地名,是由當地“大安圳”完工後而得名。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誤會?
是將“大安圳”誤認為是“瑠公圳大安支線”的簡稱 (就算這樣,也不是“大安”地名的由來。) ?還是真的將板橋、土城地區(原屬清代擺接堡)的“大安圳”誤植到臺北市的大安(庄、區)?
雖然該書有這樣錯誤,但筆者認為安倍氏在資訊較不發達的1930年代能夠完成一部臺灣地區的地名研究專書,已算是不容易的了,也毋需為了其中可能的幾個錯誤而否定該書〔註11〕。
即使到後來,我們多少也有一些錯誤的認知,如許多臺北人(包括筆者本人)都曾將“特一號大排”誤認為是“瑠公圳”的圳道。
以筆者本身為例,也是有對前篇文章進行“修正”、“補充” 〔註12〕 。
發現是錯誤,儘快發現、儘快修正,就是我們須要做的。
不過,就“大安圳”與“瑠公圳大安支線”的誤植問題,安倍氏的《台灣地名研究》只是將“大安圳”誤植到臺北市的大安,只是爾後(光復後迄今)的小部分書籍中,卻又“加鹽添醋” 了一些:
《淡水廳志》〈卷三 志二 建置志 水利〉~
大安陂圳,在擺接堡溪東,距廳北一百一十里。圳長三里餘,一帶旱溪,輭陂植樹。顧圳業戶林成祖等鳩佃所置。其水自三叉河二甲九至鴟鴞山下透九芎林引入大陡門至輭陂下分圳,寬二丈四尺,長十餘里。灌溉大安寮至港仔嘴莊等田一千餘甲。〔註13〕
以上《淡水廳志》的這段文字,是描述今新北市的大安圳。但有一些書籍、甚至是(臺北)市政府相關單位的出版品會將此段內容搬到臺北市大安區來〔註14〕,或是將土城的“大安寮”搬到大安來。
雖然是造成錯誤,但也有發現錯誤後更正的例子,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在民國74年出版的《臺北市路街史》裡介紹大安區時,即放入前述《淡水廳志》裡介紹“大安圳”的這段文字;但到了民國91年的《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算是《臺北市路街史》的新版吧)裡,即把介紹“大安圳”的這段文字給刪除了。
如同此段的標題,我們在做資料蒐集整理時,可能會有編寫的失誤(尤其是像叢書這樣篇幅相當多的書籍),但還是要努力儘量不要有失誤,造成影響(他人)。
圖601 臺北市大安區公所網站裡的《大安區志》〈卷一 土地志〉,內即有“大安圳”、 “大安寮”等字樣。
〔註10〕舉個例子,筆者在寫前文〈拳山、文山、蟾蜍山 (一) 我所認為的拳山〉,文中有提到洪英聖所著《情歸故鄉 貳 台北市地名探索》(時報文化 2003初版)裡,該書中的“拳頭母山”認為是在“景美山”(該書 p.117);但在筆者蒐集資料編寫時,發現有國家級官方單位出版的叢書中,引用該書,卻寫該書裡的“拳頭母山”是「包括蟾蜍山等一連串的低山淺丘」。
〔註11〕因筆者僅著重在今大安區及附近,不知該書是否還有其他錯誤?
〔註12〕如筆者之前的貼文〈拳山、文山、蟾蜍山(三)蟾蜍山的傳說〉中,對中埔山的“中埔”這名字原本不知其來源,後來發現六張犁地區有“中埔”的說法,也隨即做出補充。
〔註13〕此段敘述中,三叉河可能是河流名(三峽溪)或地名(三峽),二甲九在今鶯歌高職附近,大安寮在今捷運永寧站附近,港仔嘴即江子翠;另,文中的鴟鴞山筆者推測應為三峽的鳶山 (如果各位用google蒐尋“鴟鴞山”時,會指向新北市的平溪區 ) 。
〔註14〕巧合的是,筆者所見將此段“大安圳”的敘述搬來放到大安區的文字資料,都很自動的將“擺接堡”三字給消去。
後記2 在雙北市防疫第三級警戒時
2021年五月中,雙北市(爾後擴及全臺)疫情進入第三級警戒,原本抱著一邊寫、一邊到現場補拍照片的計劃也只能變成“家裡蹲”,慢慢完成文字部份,並預想補拍照片的地方。
本篇的文字部份大致完成,只剩下待補拍的照片及照片說明部份的時候;期間還在考慮是否要借用google map街景服務的照片,但還是打消此念頭。
考慮到最後,還是先做個結束,照片未完成的部份,就留待下一篇時再完成了(即本文“今日的圳道沿線”一段)。
參考資料
網路資料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臺北市鄰里服務網》 https://li.taipei/
〈今日臺北繁榮的大安區,在過去竟然有座大水池?〉 簡宏逸2018.05.9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daan-district/
《瑠公圳、霧裡薜圳、大坪林圳- Google 我的地圖》作者、製作時間不明
https://www.google.com/maps/d/viewer?mid=1YKF3o7042TGYzvAfU0TSdab9rjk&ll=24.97681728633626%2C121.54018149032978&z=12
《大台北地區水圳、溝渠 - Google 我的地圖》作者、製作時間不明 https://www.google.com/maps/d/viewer?mid=1dakBjsPM-rVzhrgsZsd4dvVYSQo&ll=25.019713970909816%2C121.53645495346542&z=16
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大安水圳~人文走讀地圖》網站
https://www.daancc.tw/daan-water-supply/
方志
《淡水廳志》清 同治年間 陳培桂纂輯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印行
《台北廳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8年7月出版 *本書譯自1919(大正八)年版
《臺北市大安區志》北市大安區公所 民國100年9月 大安區公所網站 首頁→認識大安→大安區誌
《臺北市路街史》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74年4月
《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91年12月
其他書目
《台灣地名研究》安倍明義 武陵出版1998年重新出版;原作於1938(昭和13)年出版
《瑠公大圳》李宗信 著 玉山社 2015年1月 初版二刷
《台灣的古圳道》(臺灣地理百科系列) 王萬邦 遠足文化 民國92年4月 一版一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