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灣庄—早期臺北市都市計畫中的園林大道
在大安區的道路中,有幾條道路會讓人覺得與臺北市內的其他道路略有不同:不僅是寬廣的道路,也像是線型的綠地、公園。
回溯這些道路的由來,是從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的「臺北市區改正」、「臺北市區計畫」至光復後國民政府歷年陸續訂定的「臺北市都市計畫」中的“公園道”、“園林大道”計畫陸續完成的;雖然有些道路完成後與最初的規劃有所不同,這些都是城市發展中因應當時的狀況作出的修訂。
例如幸安國小正門前的仁愛路三段,從1932年被規劃為“公園道”,光復後持續推動完成的“園林大道”,同時也是幸安國小校歌中提到,早期臺北市的“國際大道” 〔請參見本文文末之附錄二〕。
圖001 幸安國小正門口前的仁愛路三段,是“園林大道”,也是早期臺北市的 “國際大道”;2020-10-28拍攝。
這些都市計畫會因不同年代、不同需求而不時修改,因此這些 “都市計畫”、“都市計畫圖”至今有相當多的版本;本篇僅對其中三幅都市計畫圖做為閒聊的話題,即:
a.1905年〈臺北市區改正圖〉(開始出現三線道)
b.1932年〈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針對當時的臺北市區開始進行較全面的道路規畫)
c. 1951年的〈臺北市都市計畫圖〉(光復後政府所做的規劃)
因為從頭聊起,故本篇聊到的道路雖以大安區幾條早期被規劃為“園林大道”的道路為主〔當然,這些道路也通往與大安區相鄰的各區〕,其中也會提到幾條位於大安區以外的道路〔如愛國西路〕。
〔註〕如果要講到臺北市的都市計劃,可能要從清光緒年間的臺北建城開始吧?只是本篇重點在園林大道,因此就跳過了。
由1905年〈臺北市區改正圖〉中的三線道路到愛國西路的園林大道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公告臺北都市計畫時,已計劃拆除城垣,使艋舺、城內、大稻埕合成一氣。日人稱三線道路所環之四條計畫道路為「Ring Garden」,意為環公園或戒指公園,其構思主要源自奧國首都維也納,該國當年拆城牆造馬路時,特別精心設計為園林大道,並稱之為Ring Garden,日人亦援用之。……~《臺北古今圖說集》p.96
圖101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05臺北市區改正圖〉(部份);
1→景福門 2→麗正門 3→今仁愛路一段
4→今信義路一段 5→今中山南路 6→今愛國西路
圖102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05臺北市區改正圖〉(部份);
1→承恩門 2→今忠孝西路 3→今中華路一段
由此幅〈1905臺北市區改正圖〉可以看到日人在臺北城城牆拆除後,在此環狀道路闢成三線道路 (見圖101、102裡紅圈處) 。此環狀道路即今忠孝西路(北)、中山南路(東)、愛國西路(南)、中華路一段(西;道路上還有縱貫鐵路)。
所謂的三線道路,即道路最中央為快車道,兩旁為綠化的安全島,安全島外側為慢車道,最外側為行人步道,行人步道和安全島上種植樹木。早期的一首閩南語歌曲《月夜愁》中歌詞第一句:「月色照在三線路…… 」所指的便是這三線道路。
除了上述的環狀道外,其中東城牆段(今中山南路)的三線道路還向北延伸至基隆河畔的明治橋,直抵臺灣神社〔註〕;做為日據時期日本皇室成員或特使前往臺灣神社參拜的“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一~三段)。
〔註〕明治橋位於今中山橋的位置,臺灣神社原址已為圓山大飯店。
從下圖(圖103)中看見1945年6月時,現今忠孝西路、中山南路、中山北路的路段為三線道路〔註〕,現今忠孝東路的路面,則是一般的雙向道路。
〔註〕忠孝西路現今已改為雙向道路。
圖103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45.6.17美軍航照影像〉(部份)
圖104 目前的中山南路,道路前方為景福門;攝於2020-10-31。
此種三線道路雖與後來所謂的“公園道”、“園林大道”的定義有所不同,但筆者認為可算是臺北市現代化道路開始成形。甚而臺北市後續的道路建設中,部份路段也採用三線道路的設計;如現在的仁愛路一、二段及信義路一~四段。
圖105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45.6.17美軍航照影像〉(部份);對照現今的中山南路,當時的仁愛路一段與信義路一段均為一般的雙向道路。
圖106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74臺北市舊航照影像〉(部份);民國63年,當時的仁愛路一段與信義路一段已拓寬並闢為三線道路,信義路上的安全島上已種植行道樹。
圖107 目前信義路三段的三線道設計;攝於2020-10-31信義建南路口西側。
這些原臺北城墻環狀道路,目前也都是臺北市區內的重要道路,其中的愛國西路,除了加以拓寬外,也闢建成一條園林大道:
……光復後稱愛國西路。民國五十八年拓寬,路寬七十至九十五公尺,其中綠地最寬達二十五公尺,是一條現代化的園林大道。……~《臺北古今圖說集》p.98
……現市內即有道路,僅愛國西路可稱為園林大道,一頭路寬六三公尺,長八五二公尺,中為快車道,兩旁設綠地街樹,再兩例為慢車道路南側復有綠地一片,東端接南門圓環。西端接小南門圓環。~直轄市版《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 建設篇》p.107
2020年10月31日,騎著自行車來到愛國西路,看看這段可說是臺北市區內最早完成的園林大道,其中重慶南路口至中華路口的路段在分隔島上設有人行步道、休憩座椅、健身器材等:
圖108 中山南路(圖左行人穿越道左側)、愛國東路(遠處左側)、羅斯福路一段(遠處右側)、愛國西路(圖右側)等四條道路交會處;文前圖101〈1905臺北市區改正圖〉中的圓環已消失。
圖109 公園路、南昌路口東側;圖右側為麗正門。
圖110 重慶南路一、二段路口東側。
圖111 博愛路路口東側,安全島上的行人步道及休憩座椅。
圖112 博愛路路口西側。
圖113 延平南路路口東側;安全島內寬廣的行人步道上還有設置健身器材。照片中的茄苳樹應是《臺北古今圖說集》(p.98照片說明)裡所提到民國二 (1913、日 大正2) 年時所種植的那一批吧?
圖114 上圖圖113的反方向,遠處為重熙門。
圖115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現代 臺灣通用正射影像【NLSC】〉
雖然網站將該影像製成年代註記為“現代”,但在影像中有“nlsc.gov.tw.2018”等字樣(黃圈處),應屬於2018年分製成。
從這空拍影像可以比較愛國西路與附近其他主要道路的不同處。
1→愛國西路 2→中山南路
3→愛國東路 4→羅斯福路一段
5→麗正門
1932年〈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中的公園道
日本人在一九三二年〈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上,劃定十七處公園預定地……並以「公園道」連結鄰基隆河、新店溪畔的大型公園,這些寬度從五十到一百公尺線型之公園道綠地系統,除了具有交通、景觀、遊憩等功能外,也有防災、救災、避難之功能。這份相當具有遠見的都市公園規劃,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人落敗結束對臺灣的殖民,並未能執行。~《計劃城事》p.231
此段敘述中,對當時日本人規劃的公園與公園道的功能,除了考慮運輸、觀光外,點出還有防災(地震、空襲……等)的考量,包含救災動線、災民逃難路線與提供災民避難處;如今臺北市的部份公園規劃為“防災公園”也算其來有自。
如下圖(圖201)的大安森林公園,原址即1932年〈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中的第七號公園預定地;目前大安森林公園也負有供災民避難、暫棲的“防災公園”功能。
圖201目前的大安森林公園也是“防災公園”。攝於2020-11-02。
圖202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32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圖例中的綠色線條即為市區計劃道路中的“公園道”
從上圖202中,可看見當時的“公園道”的規劃為一條貫穿當時臺北市區的縱向道路,道路南端另有接著一條彎狀道路〔註〕;市區北部與中部各有一條較長的橫向道路,市區西部規畫一條長度僅數百公尺的橫向道路。
〔註〕此彎狀道路從後來的資料看,是分屬兩條不同編號的道路,本文後面即將此彎狀道路分為兩段來聊。
將這張圖再稍放大來看(圖302),圖中的各條“公園道”預定道路上有「公NO.1-70m」(紅圈處)、「公NO.3-60m」(黃圈處)、「公NO.4-60m」(綠圈處)、「NO.5-50m」(藍圈處)的道路編號;編號後面的60m、70m等,可能是指該道路的基本寬度。
圖203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32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部份;上有道路及公園編號。
NO.1公園道
此縱向的公園道北端聯繫了三號公園、四號公園預定地,與鄰近的二號、一號、基隆河對岸的十七號等公園的預定地;向南與橫向的NO.3公園道及NO.4公園道交會、聯繫七號公園預定地(今大安森林公園)後,偏向西南直抵八號公園預定地。
此段道路大致為現在的建國南北路與辛亥路二段西側及辛亥路一段。
〔註〕一號公園預定地:約在前兒童育樂中心原址。
二號公園預定地:約在今北市美術館、花博公園美術園區等處。
三號公園預定地:約在今林安泰文物館及以北的基隆河南岸。
四號公園預定地:約在今花博公園新生園區、新生棒球場。
十七號公園預定地:約在今臺北忠烈祠。
八號公園預定地:約在今臺大水源校區、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螢橋國中、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古亭河濱公園等地範圍。
NO.2公園道
起點自一號公園道南段的轉折處起,直達拳山山腳下的九號公園預定地〔註〕。
〔註〕九號公園預定地:約在現在辛亥路三段以南、芳蘭山山腳下的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及芳蘭厝、義芳居所在等區域。
此二號公園道在光復後將此路線做修改。不過現在該區域有一條自臺大校園內的舟山路起,經基隆路直抵臺北自來水事業處的長興街,其路徑就是當時規劃的二號公園道的部份道路。
長興街 本街為日治時期闢建之道路。戰後命名為長興街。~《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p.209
雖然只有一句話,但從這句話中可知此道路在日據時期已闢建;來到長興街(見下圖204),雖然只是兩車道(雙向各一車道),但如果加上兩邊的人行道(紅色箭頭所指)、兩邊的自行車道(藍色箭頭所指)、以及街道南側(照片左方,橘色箭頭所指)的停車區一起計算的話,此街道的寬度算是相當的寬;長興街盡頭(圖204遠處)的藍色建築為臺北自來水事業處門口,此處應為〈1932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裡二號公園道與九號公園預定地的交會處。該門口雖然是在芳蘭路旁,但它的門牌號碼還是長興街。
圖204 長興街;遠方為芳蘭路(橫向)及臺北自來水事業處門口(藍色門柱處)。2020-11-05攝。
圖205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39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部份
1932年的〈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並未在該路段見到編號,因此這裡用1939年的計畫圖(圖205),上有「公NO.2-70m」的道路編號(白框處),由此圖也可見當時該區域的規劃:
1→第二師範及附小(今國北教大及其實小)
2→錦小學校及特一號大排(今龍安國小及新生南路部份路面)
3→二號公園道路底(今長興街底、臺北市自來水事業處門口處)
4→今辛亥隧道出入口(可參考地圖中的山地等高線)
5→當時的計畫道路;光復後為舊基隆路三段,基隆路改道拓寬後改稱舟山路。現於臺大校園內。
NO.3公園道
當時規劃的三號公園道是由特一號大排往東,與一號公園道交會後,直抵十六號公園預定地(圖203);依現在的道路位置來看,大約是新生北路至塔悠路之間的民生東路二~五段(路線稍有偏移)。
十六號公園預定地大約在現在的西松高中以東至塔悠路之間的區域。如果以1932或1939年〈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來看,此公園預定地離基隆河畔尚有一段距離;但民國80年代的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後,該區已在基隆河畔。
不過在1945年6月的〈美軍航照影像〉中,在原定三號公園道南側出現一處很像飛機跑道的區域(見下圖206黃框處),其範圍大約是現今的延壽街(北)、健康路15巷(西)、健康路(南)、塔悠路(東)之間;十六號公園預定地當時已在此跑道區域內(大約在圖207內綠色圓圈範圍)。
圖206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45.6.17美軍航照影像〉(部份);原定三號公園道南側的飛機跑道(黃框處)與現今的松山機場(白色箭頭處)
NO.4公園道
當時的規劃是由現在的仁愛路二段起(杭州南路口),往東橫向延伸與一號公園道交會,經過六號公園預定地〔註 大約是現今的國父紀念館與中山公園的範圍與光復國小一部份〕後斜向直達松山地區。以現在的道路位置來看,東西橫向的路段為現在的仁愛路二~四段;道路終點大致在現在的松山火車站東側約四、五百公尺處(松隆路159巷巷底及松信路與市民大道六段交會處)。
圖207 國父紀念館與中山公園鳥瞰,2019.12.25於臺北101觀景台拍攝〔註〕;黃線所圍大致為〈1932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所繪六號公園預定地的範圍。照片中還可見目前前途未定的大巨蛋及國父紀念館前被戲稱為“世界最大 iphone”的水池;照片中國父紀念館左側為光復國小。
〔註〕除了本文出現的幾張由臺北101觀景台拍攝的照片外,筆者前文〈閒話灣庄—拳山、文山、蟾蜍山(一)〉兩張拳山的鳥瞰照也是同日在臺北101觀景台拍攝的。
圖208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32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部份。四號公園道終點(箭頭所指處)與松山火車站(藍圈處)的相關位置;相關距離可參考圖下方 google map 的比例尺。
NO.5公園道
圖209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51 臺北市都市計畫圖〉與 google map 2020 疊圖下的14號、15號公園預定地(藍框處)及五號園林大道預定路線(綠框處)。
此路段在14、15號公園預定地(今康樂公園及林森公園)的北側,長度僅數百公尺長,以現今來看,大概是由中山北路走到新生北路的距離。
為什麼要造一條長度這麼短的公園道?如果說要當時規劃的公園預定地都要有公園道聯繫,那五號公園(今臺北田徑場、小巨蛋)、十號公園(今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植物園、南海學園)等預定地旁也沒有公園道的規劃。
此14、15號公園預定地為當時為三橋町的日本人墓區(包括在臺任職時逝世的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等),不知是否與此有關?只是,不知道當時日本人規劃的14、15號公園就是拿來當墓園用(墓園公園化)?還是要將此區的墓地遷移,真正做公園用?
1951年的〈臺北市都市計畫圖〉中的園林大道
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中,有關光復以後的臺北市都市計畫圖,還有1947〈臺北市都市計畫用途分區圖〉〔註〕以及1948〈臺北市都市計畫圖〉,本文拿1951年的〈臺北市都市計畫圖〉做閒聊主題,是考慮此幅圖為彩色,較易做辨識。
〔註〕此張1947年的圖,應是由日據時期的圖做修改,除了圖中還有日文使用的名稱外,地圖的“圖例”部份也是在原圖的“凡例”上剪貼貼上的。
圖301 〈1951年臺北市都市計畫圖〉;取自《臺北古今圖說集》p.36-37;當時的臺北市為十區。地圖中綠色區塊為公園預定地,綠色線狀為園林大道預定道路;黃線為筆者所繪今大安區的範圍,藍線為原本三號園林大道(民生東路+敦化路)後來再延伸闢建的敦化南北路。
直轄市版《臺北市志 卷三政制志公共建設篇》p.107 裡,有一段敘述,所述內容可以大致了解“園林大道”的定義:
園林大道,道路之寬度依收復區城鎮營建規則之規定,除人行道外,不得少於六行車道,每一行車道之寬度為三公尺,……惟園林大道在都市計畫學上之意義一般均指公園與公園間之聯絡道路,路之兩側或一側須設有綠地及林木,以供市民散步休憩。照此標準言,現市內即有道路,僅愛國西路可稱為園林大道……。另在本市都市計畫上設有園林大道者計五條,寬度最窄處五 0 公尺,最寬處一 00 公尺,為各計畫公園間之聯絡道路,惟均尚未實施。
與〈1932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的比較
經過近20年的變化,臺北市的城市建設需求已不大相同,是會做些調整。
就園林道的部份,與前面日據時期〈1932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做比較,除了名稱由“公園道”改為“園林大道”外,其路徑也做了一些修改。
A 一號與五號園林大道與1932年的圖大致是一樣的。
B 二號園林大道的終點由現今的長興街、臺北自來水事業處門口改道至福州山、芳蘭山之間,九號公園預定地的北端;即今辛亥路三段、芳蘭路口處。
C 三號園林大道由原本的橫向道路(今新生北路至塔悠路之間的民生東路二~五段)改變為由現今的民生東路、松江路口往東,至敦化路(今敦化北路)轉個九十度,改往敦化路向南延伸連結五號公園預定地(今臺北田徑場、小巨蛋等地)。而西側的民生東路、松江路口在圖中多了一個往西的箭頭,可能是預計在往後的都市計畫做園林大道的延伸。
D 四號園林大道的起點由今仁愛路二段頭(仁愛、杭州南路口)往東移至今仁愛路三段頭(仁愛、新生南路口);終點亦改至基隆路口止,後續延伸至松山火車站附近的計畫道路則取消。
從以上的簡介來看,二號園林大道因更改終點使路線稍微偏移,四號園林大道則是縮短原規劃路徑;三號園林大道是筆者認為更改幅度最大的。
三號公園道(園林大道)的轉向
先往回看本文前面日據時期的〈1945.6.17美軍航照影像〉(圖207),十六號公園預定地已成為臺北飛行場(今松山機場)南邊新增設之飛機跑道的一部份。
〈1947臺北市都市計畫用途分區圖〉中,三號公園道已由橫向道路改成往東後轉九十度向南的道路;由圖302中藍色框裡“公NO.3-60m”(橫向)、 “公NO.3-70m”(縱向)的字樣得知。
在圖302中,轉向後的三號公園道的南邊可以看見五號公園預定地(箭頭處),但地圖中已不見十六號公園預定地,是被取消了吧?五號公園預定地北側橘色橫向道路為現在的南京東路,綠圈處有“文 西松山公”字樣的地方,為現在的西松國小。
前面也有提及這張〈1947臺北市都市計畫用途分區圖〉是沿用日據時期的地圖加註拼貼成的,所以這三號公園道的轉向應是日據時期(1940年代)就做修改。
而1947年後,1948年(圖303)與1951(圖301)年的〈臺北市都市計畫圖〉裡,在現在的敦化北路以東、南京東路以北處,都畫了一架大飛機表示是飛機場(圖303與圖301的紅圈處)。所以這時的機場用地包括了日據末期所增設的跑道範圍。
圖302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47臺北市都市計畫用途分區圖〉部份。
圖303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48臺北市都市計畫圖〉部份;圖中標註黃色線道路為現在的南京東路。
圖304 今敦化北路旁的小巨蛋(左)與臺北田徑場(右),此處範圍為日據時期都市計畫中,五號公園預定地一部份;攝於2020.11.20。
未闢建的五號園林大道(康樂公園、林森公園北側)
這條五號園林大道最後並未闢建,原規劃路線目前為單行道的巷道(中山北路二段39巷及新生北路二段28巷);不過兩處公園預定地均已闢建為公園,分別命名為康樂公園與林森公園。
五號園林大道雖然最終沒有闢建,但其他的四條園林大道仍按規劃興建,但還是依歷年來的都市需求,作一些改變與調整。
圖305 (左)康樂公園,原15號公園預定地;(右)康樂公園北側的中山北路二段39巷(單行道)巷口。2020.10.10拍攝。
圖306 (左) 林森公園,原14號公園預定地,公園內還保留明石元二郎墓等兩座日人墓地的鳥居;(右)林森公園北側的新生北路二段28巷(單行道)巷口;2020.10.10拍攝。
闢為高架道路的一號園林大道 (建國南北路、辛亥路二段西側&辛亥路一段)
原訂的一號園林大道是當初規劃五條的園林大道中,唯一一條縱向道路、並連結二、三、四號園林大道,形成臺北市內的林蔭道路系統。
到了民國六十年代,可能是考量日益繁重的交通流量,故當時的市政府決定將此路段改興建高架道路:
民國六十七年起興建高架快速道路,同時可達成地區性交通功能,對北市整個路網交通型態影響甚鉅。~《臺北市路街史》p.112
建國南北路高架,南起辛亥路,北迄松江路與國道南北高速公路松江路交流道銜接,全長五、二五九公尺,橋面最寬五0 公尺,最窄四0 公尺。......~直轄市版《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公共建設篇》p.300
原一號園林大道北端、即建國北路終點,依原規劃與四號公園預定地即今新生公園之東南角交會,所以建國高架橋所在的路徑除了原規劃一號園林大道(建國南北路及部份的辛亥路路段)外,還包括新生公園東側的松江路路段(見圖401)。
雖然原一號園林大道規劃路線已改為設置中央高架快速道路,但是與其他也有中央高架快速道路的路段如基隆路二至四段、新生北路、市民大道等路段相比較,建國高架道路下的綠化程度,好像也能感受些“園林道路”的感覺。
圖401 google map 2020;紅線部份為建國北路三段,紫線部份為松江路,黃色區塊為建國高架道路範圍,綠色區塊為新生公園;由地圖中還可見公園內棒球場、網球場、游泳池等場地分布。
圖402 (左)2020.11.15實際到建國北路三段路底現場拍攝,紅線區域為建國北路,紫線為松江路,黃線為民族東路,白圈為新生公園。(右)新生公園棒球場內(原四號公園預定地);此張照片筆者於2012.08.18拍攝,當時為北市長安國中與日本浜松市聯隊的交流賽。
圖403 建國北路三段東側;2020.11.15於公車站“第二果菜市場”站牌前拍攝。高架道路下除了草地、成排的灌木外,還種植棕櫚科植物。
圖404 建國北路三段東側的榮星花園公園;2020.10.10拍攝。該公園目前為中山區的防災公園,所以公園內也有像大安森林公園一樣設置一些防災避難設施,如簡易爐灶座。
圖405 建國北路二段與民生東路二、三段路口東北側;2020.11.15拍攝。
圖406 建國南路一段東側;2020.11.27拍攝。照片右方遠處的白色大樓為延平中學;此路段高架道路下的停車場在周六、日時,即為建國假日花市。
圖407 建國南路二段東側;2020.11.09於大安森林公園四號出入口前拍攝。由照片中可見由公園外圍、人行道上、高架道路下的路樹所形成的“森林”。照片左側建築為大安國宅。
圖408 建國南路二段東側龍門國中旁;2020.11.27拍攝。除了可以看見高架道路下的“綠化”外,人行道中央的樹木即為筆者前文〈大安行踏—龍門國中旁的艷紫荊〉所述的艷紫荊。
圖409 辛亥路一段北側;2020.11.01於溫州街口拍攝。
圖410 辛亥路一段(羅斯福路北側);2020.11.01拍攝。照片遠處可見建國高架道路的起點(箭頭右方)道路旁為古亭國小(箭頭左方)。
圖411 辛亥路一段(羅斯福路北側);2020.11.01拍攝。此處為一號園林大道端點之一,道路對面的臺北市替代役中心(原三軍總醫院)為1932年〈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規劃的八號公園預定地的一部份。
高架道路下的空間運用
目前臺北市內的高架道路下的空間,有做出分隔島、分隔島上種植矮灌木綠化(市民大道高架道路、環東大道、基隆路高架道路),有規劃出籃球場與停車場(新生高架道路〔註〕),有成為北市府清潔隊據點(基隆路高架道路);相較之下,建國高架道路下的空間除了停車場外,運用方式稍有不同。
〔註〕因新生北路的路徑是沿著日據時期闢建的“特一號大排”,所以新生高架道路下的部分地方還可看見“特一號大排”未加蓋的明溝部分。
筆者大略地做分類,大致可分為:
A 停車場:除了一般收費停車場外,還有計程車隊休息站(北科大旁)、公車終點站(建國北路三段151巷口側)。
B 清潔隊據點:如民族東路南、北市圖總館前、龍安國小旁(辛亥路二段)等。
C 傳統市場:如八德路、市民大道之間的八德市場。
D 假日市集:自民國71年起,開始在周六、週日時段在高架道路上的停車場(仁愛路、信義路之間)開辦假日花市起,陸續成立了假日玉市(仁愛路、濟南路之間)、假日藝文特區(信義路南)等;此外,還有曇花一現的假日書市〔註〕。
E 結合社福團體的營業單位:如育成蕃薯藤餐廳及育成洗車中心(濟南路三段底)、勝利加油站(大安國宅附近)、陽光加油站(市民大道南)、陽光汽車美容(和平東路南)等。
〔註〕請參閱筆者網站之前的貼文〈大安行踏--新生假日書市(民國八O年代)〉
圖412 (左)長安東路、建國北路路口、高架道路下的立體停車場,右方白色建物為中山女高的校門; (右)建國北路三段高架道路下的公車總站;兩張均為2020.11.15拍攝。
圖413 八德市場; 2020.12.07拍攝。
圖414 (左)建國假日花市,2020.11.07拍攝。 (右)建國假日玉市;2020.11.28拍攝。
圖415 (左)勝利加油站,2020.11.27拍攝。 (右)陽光汽車美容中心;2020.11.16拍攝。
改連結辛亥隧道的二號園林大道 (辛亥路二東側、三段)
二號園林大道未依〈1932年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所規劃的路線,而是向北偏移了一些,應與辛亥隧道有關。
本路於民國二十一年都市計畫時已有規劃〔註 見日據時〈1932年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唯目前所執行之路線係經修正過之都市計畫道路。
辛亥路一至四段開闢於民國六十三年,……,因路中有辛亥隧道,故道路隨之命名。~《臺北市路街史》p.124
辛亥隧道,即南一號隧道工程,……自民國六十年二月開工,民國六十一年二月十四(農曆除夕)通車,~《臺北市路街史》p.126
辛亥隧道開工時為民國六十年,適逢歲次辛亥,並紀念建國六十周年而命名。由以上資料可知,是先完成辛亥隧道,爾後辛亥路才完成。
但是由〈1951年臺北市都市計畫圖〉來看,民國四十年時可能已規劃開通隧道,所以將二號園林大道路線做修改,後來辛亥路四段的終點由原先規劃的今辛亥路、芳蘭路口,延伸至辛亥隧道口;主要在紓解由羅斯福路的交通擁擠狀況,前往木柵、景美地區的車輛由辛亥隧道做另一條連絡道。
原定的九號公園預定地也未開闢成公園,改為臺北自來水事業處、長興淨水廠等處。
此路段園林化的分隔島僅做樹木、花草植栽,並沒有像仁愛路三段、敦化南北路、愛國西路等路段的分隔島上還有人行步道、休憩座椅、公共藝術等公園設施。
圖501 建國南路底與辛亥路二段交會處,高架道路以東及為二號園林大道起點;攝於2020.11.01。
圖502 和平東路二段76巷巷底對面拍攝;2020.11.01。
圖503 復興南路底臺大門口拍攝;2020.11.01。
圖504 和平籃球館前拍攝;2020.11.11。
圖505 辛亥路四段底、辛亥隧道入口;2020.10.24。此張照片與筆者另一篇貼文〈拳山、文山、蟾蜍山(三) 蟾蜍山的傳說〉中的圖27為同一張照片,只是裁切範圍不同。
變更方向並延伸的三號園林大道 (敦化南、北路)
前面提到原本的三號園林大道由「民生東路+尚未延伸的敦化路」,後來改為敦化路延伸為現今的敦化南、北路,不知是否為“國際大道”這因素的考量〔註 請參閱文後之附錄二〕。
……尤以敦化路、仁愛路為國際機場通往總統府之要道,國際人士毂〔註〕軸相接,觀瞻所繫,拓寬勢在必行,民國五十七年,乃拓築七十公尺寬之園林大道……~《臺北市路街史》 p.85
〔註〕 “毂”字內的“车”在原文中為“車”,但在電腦裡找不到該字,只好以此字替代。
可能是基於上述“國家門面”的原因,所以將道路施工重點放在敦化路、並延伸為松山機場至基隆路的敦化南、北路(當時還動用美援基金),至於橫向的民生東路路段闢建為園林大道的規劃,也就取消了。
因此,三號園林大道由〈1932年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中所規劃自特一號大排(新生北路)至十六號公園預定地(塔悠路側)的橫向道路;到了〈1951年臺北市都市計畫圖〉中因日據後期新飛行跑道設置而將園林道的路線改為九十度轉彎。而真正闢建時,因考慮松山機場至總統府這段“國家門面”重點闢建,終於三號園林大道由最初的橫向(大致在今民生東路二至五段)變成了縱向(今敦化南北路)。
整段敦化南北路寬度大約七十公尺,車道分隔島上不僅遍植樹木,其中還有寬廣的人行步道、造型花圃、休憩座椅外,還有陳列公共藝術品,宛若是線形公園。
另外在敦化南路分段闢建時,其規劃路線上經過林安泰古厝,使得當時對於古厝的存廢爭議了一段時間,最後才決定拆解後置於他處;經過多年後才決定於基隆河南岸現址重建(當時稱濱江公園)。
圖601 敦化北路底;對面即為松山機場出入口。2020-11-07拍攝。
圖602 敦化北路168號(渣打銀行)前的分隔島; 2020-11-07拍攝。
圖603 敦化北路102號前;分隔島上與人行道上的路樹形成一段綠色隧道。 2020-11-07拍攝。
圖604 仁愛敦化圓環; 2020-11-19於圓環北側之分隔島上拍攝。
圖605 四維路170巷巷口前,敦化南路二段分隔島上的人行步道; 2020-10-31拍攝(朝北)。
圖606 敦化南路二段分隔島上的樹種主要為臺灣欒樹; 2020-11-11於安和路二段171巷口前分隔島上拍攝(朝西南)。
圖607 安和路二段171巷口前,敦化南路二段上的分隔島;看起來就像是公園入口。 2020-11-11拍攝。
敦化南北路分隔島上的公共藝術品
圖608 貼心 位於敦化北路、民生東路三、四段之交會處(南側); 2020-11-07拍攝。
圖609 鳥籠外的花園1 位於敦化南路一段、安路一段之交會處; 2020-11-19拍攝。
圖610 鳥籠外的花園2 位於敦化南路一段、安路一段之交會處;照片左側遠處即為安和路一段路口。 2020-11-19拍攝。
圖611 稻草人 位於敦化南路二段、和平東路三段之交會處;照片可見和平東路三段上的捷運文湖線高架軌道。 2020-11-19拍攝。
總統府、市政府遙相望的四號園林大道 (仁愛路三、四段)
圖701 2019.12.25於臺北101觀景台拍攝;
1→仁愛路三、四段 2→信義路三、四段 3→幸安國小
4→仁愛敦化圓環 5→建國高架道路 6→文湖線捷運軌道
……又首先拓寬敦化南路及仁愛路,並往南、往東延伸,寬度為四十公尺至一百公尺之林園大道,其中仁愛路三段寬達一百公尺,五十六公尺為綠地、公園,且設五彩噴泉、林木花卉皆備,名符其實的花園大道。~《臺北市路街史》p.104
如果由上圖(圖701)以鳥瞰的角度比較仁愛路三、四段與信義路三、四段,大致可看到園林大道與三線道路的“綠化”程度了。
本文前面已提到〈1932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中的四號公園道是由現在的仁愛路二段起(杭州南路口),到今基隆路斜向達松山火車站附近。到了1951年的〈臺北市都市計畫圖〉中,四號園林大道縮短由今仁愛、新生南路口至基隆路口。如今的仁愛路四段因臺北市政府大樓位置的關係稍延伸到市府路。
仁愛路三段 (新生南路口~復興南路口)
如同前面舉例《臺北市路街史》中所述,仁愛路三段(新生南路~復興南路)的路寬最寬處可達一百公尺;其實在〈1932臺北市區計畫並公園圖〉裡,此路段的路寬就已規劃較其他路段更寬。(請參考前面圖203)
此路段兩側之分隔島因相當的寬廣,如同愛國西路與敦化南北路之分隔島,設置有人行步道、花圃、座椅等設施外,甚至設置了四座大型噴水池。仁愛路三段此路段的分隔島上最主要的樹種有樟樹、大王椰子、杜鵑等。
圖702 四號園林大道的起點(仁愛路三段、新生南路一段);南側(右)的分隔島可見人行步道入口,北側(左)已改為公車站。照片右(南)側白色建物為市警局大安分局。2020.11.22拍攝。
圖703 幸安國小(照片右側)前分隔島上的噴水池;沒噴水很久了。2020.11.10拍攝。
圖704 幸安國小(黃圈處)前的行人穿越道;因位於寬達一百公尺的道路上,故學生上下學有時須等兩次紅綠燈。2020.11.11拍攝。
圖705 宛如公園綠地的分隔島。2020.11.10拍攝。
圖706 人行步道與座椅;由這幾張照片可看見此路段主要的行道樹~樟樹。2020.11.10拍攝。
圖707 一號園林大道(建國南路一段)與四號園林大道(仁愛路三段)交會口的槽化島。(左)2020.11.10拍攝,(右)2020.11.11拍攝。
圖708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市定古蹟空軍總部原址)大門前;行人在此處也可體會仁愛路三段的“寬度”。2020.11.10拍攝。
仁愛路四段(復興南路口~市府路口)
仁愛路四段上最明顯的,應是與敦化南路交會處的仁愛敦化圓環了。此路段的道路寬度較三段為窄,路上分隔島上也沒有人行步道、座椅等公園設施,甚至過了光復南路以東(光復南路口~逸仙路口)改為三線道路,基隆路至市府路(市政府前)之間,成了如有重大活動(如跨年)就會交通管制,成為市民廣場。
圖709 仁愛路四段、復興南路東側,左方白色建物為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復興南路口~光復南路口之間的路段,分隔島上種植的主要樹種為菩提樹。2020.11.11拍攝。
圖710 仁愛敦化圓環;2020.11.10拍攝。
圖711 仁愛、安和路口東側;2020.11.10拍攝。
圖712 2020.11.10仁愛路四段300巷巷口前拍攝。
圖713 2020.11.11 國父紀念館前拍攝;光復南路口~逸仙路口之間的仁愛路四段改為三線道路。
圖714 仁愛四段末端,市政府前的市民廣場;2020.11.11拍攝。
結語 大安區內的園林大道
上述提到的早期臺北市的都市計畫圖,都是在1956年臺北市未升格成直轄市前,所以規劃的範圍未包括北投、士林、內湖、南港、文山(之前分為景美、木柵)等區。
而那時的大安區大多是由市郊的農地與灌溉圳道〔註〕,開始進行現代化都市發展,所以大安區內進行相當多的建設,其中包括道路建設。
〔註〕 筆者前文〈由文昌街上的信義路八號橋聊起〉文中也有聊到。
……又首先拓寬敦化南路及仁愛路,……此外,或拓寬、或取直、或新闢者,計有信義路二、三、四段,和平東路一、二、三段,基隆路三、四段,忠孝東路二、三、四段,新生南路、復興南路、敦化南路、建國南路快速高架路,辛亥路林園大道,市府在大安區之道路建設上,所耗費用佔相當大之比率。~《臺北市路街史》p.104
後續為解決日益大量增加路上交通運輸問題,取而代之的是高架道路、快速道路等工程;日後就未見臺北市區內有所謂“林園大道”的規劃,而原先規劃為林園大道的建國南北路也改為高架道路路段。
雖然沒有林園大道的規劃,但目前臺北市的大部份主要道路或多或少都已進行綠化。
圖801 和平東路一段(泰順街口);道路兩旁人行道與中央分隔島均有成排、高大的植栽。攝於2020.11.15。
下表為筆者簡單整理〈1951年臺北市都市計畫圖〉五條規劃的林園大道,以及被直轄市版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 建設篇》p.107)認定為園林大道的愛國西路現今在臺北市內各行政區的分布情形:
圖802 完成後的園林大道在臺北市內各行政區內的分佈。(筆者製表)
附錄一 敦化國小校歌中,敦化南路上的“復旦橋”
相信四十歲以上的臺北人應該還記得“光華橋”、“復旦橋”吧?
這兩座跨越縱貫鐵路,供車輛通行的路橋,因市區內鐵路地下化工程完成後陸續遭到拆除〔註〕。
〔註〕復旦橋於民國80年拆除;光華橋因橋下的光華商場內廠商的安置問題,直到民國95年初才拆除。另外北平東路至長安東路之間的林森北路地下車道好像也是在民國80年代時填平。
如今光華橋原址旁已重建新的光華商場大樓(光華數位新天地),大樓門口也還保留一塊原嵌在橋頭的橋名石板。人潮眾多的光華商圈,大家還會回想到光華橋;復旦橋原址附近應該也會有一些以「復旦」為名的建築或店家吧?而且,復旦橋原址附近的敦化國小,其校歌中的第一句即是~復旦橋前,林蔭道邊……
復旦橋是於民國四十七年六月完工,民國五十七年敦化路拓築為70公尺寬之園林大道時,復旦橋也隨之拓寬為20至27公尺(《臺北市路街史》p.85) 〔註〕。由敦化國小學校網站內容可知該校也是創校於民國四十七年,也難怪在敦化國小校歌中出現會復旦橋。
〔註〕另有網路資料介紹復旦橋是於民國48年2月舉行通車典禮;完工日期與通車典禮日期不同時間應屬正常。
復旦橋是當初為解決鐵路平交道附近交通壅塞情形而興建,沒想到僅不到卅五年就因鐵路地下化完成後即「功成身退」。
圖901 (左)敦化國小校歌;2020.11.11擷取自敦化國小學校網站。(右)敦化國小正門(箭頭處)前的“林蔭道”;攝於2020.11.20。
圖902《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1979 臺北市街圖(興臺文化出版)〉。
該圖為1990年臺北市行政區域重新調整之前,故大安區(綠色區塊)、中山區(橘色區塊)、松山區(粉紅區塊)與今日(2020年)各行政區域的範圍不盡相同,當時尚未有信義區。
由圖中可看見復旦橋(白圈處)橫跨於縱貫鐵路上,敦化國小(黃色箭頭所指)位在復旦橋北側的敦化北路旁;而當時敦化南北路上,除了仁愛敦化圓環外,在八德路交叉口與南京東路交叉口上也有設置圓環(藍色箭頭所指),但這兩個圓環都已消失。
圖903 敦化南路、市民大道口 (復旦橋原址) 南側,攝於2020.11.07。
市民大道高架道路位於當時縱貫鐵路的路線;由照片看,當時復旦橋下的區域,除了做為道路,也設置了如同敦化南北路其他路段一樣的園林大道的分隔島。
附錄二 幸安國小校歌中的“國際大道”
“我校幸安,巍巍矗立國際大道邊……” 〈幸安國小校歌〉
本文在首段時有提到目前幸安國小校歌第一句中,有“國際大道”這名字。
這首校歌是在民國71年當時剛接任的何校長所制定,在民國74年出版的《臺北市路街史》p.103-104也有以下一段話:
……並以台北市為戰時首都,基於國際觀瞻所繫,首先利用美援基金新築敦化路及仁愛路三段,自松山機場通達總統府前之國際觀光大道於焉告成,……
圖904 外賓由松山機場入關後,車隊即由敦化北路(箭頭處)、仁愛路到總統府;2012.05.06於松山機場觀景臺拍攝。
在屬於民國60年代十大建設中的桃園國際機場尚未落成啟用前,早期臺灣北部主要的機場即為松山機場;當時如有重要外賓來訪,由松山機場入境後,車隊從敦化南北路經仁愛敦化圓環後,轉仁愛路、凱達格蘭大道(那時還稱為介壽路),直抵總統府。途中除了林蔭大道外,仁愛路三段上也有四座彩色(燈光)噴水池〔註〕迎賓。(見圖906)
〔註〕四座噴水池分別位於建國南路兩側:
建國南路西側→幸安國小正門前與原中國廣播公司(今宏盛帝寶)前
建國南路東側→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市定古蹟原空軍總部)左右兩側前各一
圖905仁愛敦化圓環;本圖由圖701局部裁切。2019.12.25於臺北101觀景台拍攝。
圖906 仁愛路三段安全島上的噴水池; 2020.11.10於仁愛建國路口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市定古蹟原空軍總部)大門口之間拍攝。箭頭所指處為噴水池的彩色燈光投射燈。如今這些噴水池不僅沒有再噴水,池中也沒有再放水,是怕有人跌進去、有安全上的疑慮?
既然是其他國家(尤其是外交方面)來訪人士所經過的主要道路,也可說是國家的“門面”,自然就要“重點發展”了;所以,現在的「敦化南北路+仁愛路三、四段」看起來就與臺北市內其他道路不同。另外,前面提到的復旦橋,除了是要解決縱貫鐵路平交道附近交通混亂的情形外,不要讓外賓的車隊一直卡在鐵路平交道前等火車過也是考量之一吧?
另外,有些資料會敘述當時的高玉樹市長曾聘請美術家顏水龍先生為市政顧問從事市容美化工作,其中對於闢建敦化南北路、仁愛路及仁愛敦化圓環等有著顏水龍先生的規劃;但也有些資料舉例顏水龍先生自身並未提到敦化南北路、仁愛路及仁愛敦化圓環等規劃過程、高玉樹市長回憶中對此路段之規畫也未提到顏水龍先生。
顏水龍先生是否有參與此路段建設的規劃,本篇就先略過(要再寫下去,篇幅會爆量……),讀者們有興趣的話可自行蒐尋。不過,筆者認為即使顏水龍先生不是此路段建設的主要規劃人,身為市政顧問的他,應該也有參與其中。
隨著臺北市各地道路網日趨完整,桃園國際機場取代了松山機場大部份的國際空運的運輸量,這些因素使得「敦化南北路+仁愛路」這條路徑,現在人們知道是“林蔭大道”, “國際大道”這名詞已經是遙遠前的事了……
現在應該是沒有人再提起“國際大道”這名詞了,不過在幸安國小校歌中仍可尋到當時校歌創作時的歷史環境;其他如同與幸安國小一樣同在“國際大道”的敦化國小,校歌中的「復旦橋前 林蔭道邊」,以及古亭國小校歌裡的「文山挺秀」〔註〕。
應該還有其他學校的校歌,歌詞中隱藏著校歌創作時的時空背景線索吧?
〔註〕古亭國小校歌裡的「文山挺秀」,筆者曾在〈閒話灣庄—拳山、文山、蟾蜍山(二)〉一文中有引用過。
參考資料
網路資源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臺北市敦化國小網站 首頁→學校介紹 校歌
http://www.thps.tp.edu.tw/p/404-1000-300.php?Lang=zh-tw
方志類
直轄市版《臺北市志稿 卷三政制志 建設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49年9月
《臺北市路街史》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74年4月
《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91年12月
其他叢書
《臺北古今圖說集》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81年6月
《計劃城事》 林秀灃、高名孝執行主編 田園城市 2015年2月初版一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