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灣庄—龍安陂那個埤塘在哪裡?
壹、知其名,未知其位置
現在大安區有“龍安國小”、“龍安里”、“龍坡里”、“龍安陂黃濂讓宅”等名字;一些大安區的在地人應該知道其名稱
均出自“龍安坡”;而“龍安坡”應為“龍安「陂」”。由「陂」這個字應該可以推斷此名稱是與農業灌溉設施有關。
“龍安陂”是很多以前住在大安區的人心目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的是,應該有聽過這個名稱;陌生的
是,這個“龍安陂”這個埤塘到底在哪裡?
目前筆者能蒐尋到有關“龍安陂”的資料,大致有下~
一、《大安區志》p.24
3、龍安陂:龍安陂為舊「大安庄」內之小字名,約當今龍安、龍陂[註 應為龍坡里 ]、龍門、龍淵、新龍、龍生、
龍陣、龍圖、住安等里及群賢里部分,即復興南路和建國南路之間的和平東路兩側……地名起源於當地原有一口名為
「龍安」的池塘,但確切位置今已難考。
二、《台北畫刊411期》 p.5,內有兩種說法:
二-1 <龍安陂—教育的搖籃>一文……就字面的意思而言,龍安陂應該有一口叫「龍安」的水陂,據說就在龍安國小
附近,不過確切位置已不可考。
二-2 <訪談大安區(龍生里)里長林健治>訪談紀錄……這裡的地名龍安陂店仔,以前沒有市場,消費都在店仔這邊,
連六張犁的人都跑來這裡買。阮習慣叫龍安陂,實際阮沒有看過這口陂,不過小陂很多,種田人家外面一定有一口
陂養鴨、灌溉。
《台北畫刊411期》 p.6 ~“龍安陂店仔”的位置大約在今建國南路與復興南路之間的和平東路兩側,大致又分為
頂店仔(科技大樓對面)、中店仔(國北教實小一帶)、下店仔(安東市場)三個商業據點。
此處的安東市場指的是在位於瑞安街底對面、和平東路二段62巷的原安東市場,非現今於瑞安街上、於1980年
代改建為大樓的安東市場。
瑞安街路段原為安東街的一部份,因1970年代延伸、拓寬復興南路,將原有的安東街截成三段:中間段形成現今
復興南路路面的一部份,北段仍稱為安東街,南段則改稱瑞安街;今仁愛醫院南邊的東豐街,也是原安東街189巷
拓寬而成。舊有的安東市場(和平東路二段上)是在此路段還名為安東街時即已形成,所以儘管道路已更名為瑞安
街,新建之市場仍以舊市場之名,稱為安東市場。
圖11原安東市場位置(2020-04-19)
圖12 1980年代建的安東市場(2020-04-28)
三、網站 維基百科→大安 (臺北市)條目
原作龍安陂。地名源於當地一名為龍安的池塘,確切位置以難考。
找了好久,就以上的這些例子。以上所列舉的例子實在不多, 但從這些零星的例子中有兩個相同點:
1.以上列舉出的“龍安坡”, 其實指的是日據時期的一個行政區域名稱。
2.叫“龍安陂”的那個陂塘確切位置已不知道在哪裡了。
貳、由行政區名的龍安坡說起
日據時期經歷過好幾次的行政區域改革;其中在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民國9年)實施的地方制度改正,在大安(大字)下分三個小區域(小字):十二甲(耕地面積)、坡心(灌溉設施旁地形)、龍安坡(灌溉設施)。
從這三個名字來看,當時的大安地區還是個典型的農村社區。
圖21 大安庄與十二甲、坡心、龍安坡的位置與範圍 取自《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1921年 官有林野圖〉
除了龍安坡外,其他兩個地方的地名原由為何?詳細地點又在何處?
十二甲:
《台北畫刊409期》p.17~
十二甲地名起源於拓墾時吃水灌溉的水田面積共十二甲……
《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p.74~
(11)十二甲 指今臺北科技大學一帶,即十二甲原點所在。
(12)九甲 今幸安國小東鄰之地。
(13)三甲 今幸安國小西南比鄰之處。
(14)四甲 指今仁愛路三段大安分局對面加油站東側。(筆者按:此處亦可說是幸安國小越仁愛路之西北方)。
(15)二甲 今仁愛路三段原中廣公司一帶。(筆者按:此處亦可說是幸安國小越仁愛路東北方的帝寶)。
由以上資料,可知此處的耕作面積總和不只有十二甲,只是“十二甲”這塊田地在此區域算是比較大的一塊,就拿它做為此區域的代表;並且“十二甲”原指現在的臺北科技大學及附近而已。
圖22 依據《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所述,十二甲等地名的大略相關位置;〈2020 google map〉
坡心(陂心):
……根據耆老的說法,在今安和路、延吉街、和忠孝東路之間的三角地帶,原本是一 片天然的沼澤地,後來經農民經營整治成為一口面積達 200 公頃的大型儲水灌溉 池塘,稱為「上陂」……上陂中心有一塊堅實地面 最早浮出池面,因此名為「陂心」。~《大安區志》 p.24
古早只有阮這塊土地浮起,四周都是水窪地,日本時代之前必須划船進來,所以稱陂心,船隻可以通到艋舺。陂心厝位於大陂中心,只有一條小路通往興雅庄,說是浮水蓮花穴。(林郎玉) ~《台北畫刊409期》p.7
筆者曾在本網站前文〈閒話灣庄—兩座重建他處的大安區建築(二)林安泰古厝〉有提到臺北以前的一句俗諺:「一鳥、二關刀、三蛇、四蓮花」;「三蛇」即為林安泰古厝上的“南蛇拜斗穴”,「四蓮花」為安溪人林式霽在乾隆末年在陂塘中路出水面的土地“浮水蓮花穴”上建厝,後來被稱為“陂心厝”。
“陂心厝”的位置大約在現在的敦化南路一段、仁愛路四段一帶,建倫里的範圍內。也就是說“陂心”這地名也能找到‘原點’。[註]
[註]網路蒐尋資料時,有一篇署名「財團法人林三勝公廳」與「大安區建倫里辦公處」的簡報檔案,標題名為“看見百年觀音—大安庄陂心”。簡報檔前半有坡心林氏家族及坡心厝的圖文介紹。
簡報檔網址:http://163.29.38.114/DaanRead2013/最新消息/看見百年觀音—大安庄陂心(修正).pdf
龍安坡嘛……如前面提到的,我們目前僅知道應該是個灌溉用的陂塘,至於陂塘的位置、大小形狀、開闢年代……這些資料都一直找不到……
既然無法確認龍安坡(陂塘)的位置,所以也只能說龍安國小之校名,及龍安里、龍坡里等名字的由來是在這“龍安陂”之上或旁邊;僅能說名稱由來應為行政區的龍安坡、而非灌溉設施的龍安陂。
下圖為《1921年 官有林野圖》與《2020 google map》疊圖後,可以看出當時“大安字龍安坡”的範圍(紅色虛線)大概是在現在的那些路街與里別。(圖中藍色的里別界線及龍安國小標註為筆者加上去的)
圖23 取自《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1921年 官有林野圖〉及〈2020 google map〉疊圖
我們還可以發現,由圖中所標出在原“大安字龍安坡”範圍內現今(2020年)的大安區各里,除了龍雲里北側的住安里及包含臺大校園的學府里外,所取的里名均為“龍”字輩;明顯的是向老地名“龍安坡”致敬的意味。
[註]此區域中的“新龍里”是由龍圖里所分出“新”的“龍”安坡內的里。
参、“龍安坡”這名字何時有?以及比“龍安坡”還早出現的名稱
如果找尋清代官方的方志如《淡水廳志》中,可見“上陂頭陂”、“下陂頭陂”、“雙連陂”、就是沒有提到龍安坡。
其他如後山埤、永春埤等雖在後述中提到的日據時期〈明治版 臺灣堡圖〉有畫出,但也未見於清代方志裡。
當時臺北盆地上除了圳道外,也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埤塘,上述的雙連陂等是陂塘面積相當大、足以作為代表性……那麼,龍安坡算是眾多小陂塘的其中一個?
官方文獻找不到,更別說輿圖了。除了一幅大加蚋堡內各庄的位置的魚鱗圖[註 見《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外,目前筆者尚未見過有關大加蚋堡甚至是大灣(安)庄的詳圖。
從民間的資料中找尋呢?
在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整理出的《大臺北古契字》叢書中,筆者也僅找到以下一條~
*《四集》 p.76 〈明治四十三(一九一Ο)年仝立持分胎借字〉
……李中江、……有承祖父應得水田壹所,址在大加蚋堡大安庄,土名龍安陂;土地測量:第六百九拾四番,……明治四十參年拾貳月拾五日……
[註]同篇契字亦收錄在《三集》 p.107。
在此,有兩點說明:
1.此契字為日據初期,所以 “龍安陂”這名稱是日據時期才出現?或是由清同治、光緒年間就出現的名字?
2.會有上述的疑問,實在是僅發現這個孤例,要形成切確的說法實在是有難度。
那麼,大灣(安)庄的陂塘,除了北邊的上陂頭陂外,還能找到其他陂塘的名稱嗎?
《大臺北古契字》叢書中,筆者還找到以下幾條~
(一) 《一集》 p.175~181 〈道光卅 (一八五Ο)年大加蚋保大灣庄林厝安泰堂公約簿〉
p.177……又道光廿七年,張延舉等,找貼永興庄、隆恩坡契壹紙,銀柒拾員。……道光參拾年參月……
同篇另收錄於《二集》 p.57~62,但文獻會整理時對財產分類的標註略有不同。
另,《三集》 p.43亦收錄同年三月〈道光卅 (一八五Ο)年大灣庄坡心林厝安泰堂肆房正記鬮書公約簿〉中,也有相同的記錄……又道光廿七年,張延舉等,找貼永興庄、隆恩坡契壹紙,銀柒拾員。……
如果考慮地緣關係(即大灣庄的附近),此處提到的永興庄,可能在現今汀州路、辛亥路路口附近。《中正區志》p.31即有記載~公館以南一帶的地名,在村落形成後,取名大多寓意深遠,像永興莊(三軍總院〔註〕一帶)。在當地仍有一座永興宮的廟宇。
〔註〕此處所說的三軍總醫院應該是目前的臺北市替代役中心。
圖31 汀州路三段巷子內的林口永興宮(攝於2020-04-18);早期該地的行政區名稱為“林口庄”, “永興庄”應該算是林口庄內的一處聚落。
(二) 《三集》 p.61〈光緒三(1877)仝立再轉典大租字〉
陳天注……兄弟等。有承伯叔父明典謝家大灣庄,土名隆恩陂;承管田段……光緒參年拾貳月……
以下三則均為光緒六(1880)年:
(三) 《二集》 p.76 〈一八八Ο年仝立杜賣盡根水田定頭銀字人〉
……林淑諒、林淑英兄弟等。有承父遺下明買水田壹所,坐落大加蚋保大安庄,土名隆恩陂。東至陳家田為界,西至李家田為界,南至林家田為界,北至李家田為界,……光緒六年歲次庚辰捌月……
(四) 《三集》 p.64~68〈光緒六年安泰堂良記合約簿仝立囑諭鬮書約字〉
p.65的第3行、第8行、第15行均載有……址在大安庄,土名隆恩陂……;另p.67的第6行……一批明、隆恩坡田藔壹座……的記錄。立書日期為光緒六年庚辰葭十一月。
值得注意的,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在給這篇鬮書約字做註解說明時,內有……(3)……在大安庄隆恩陂(今改稱龍安坡)……的說明(p.68的第4行)。〔註 此處的註解說明留待後面再討論。〕
(五) 《三集》 p.69~75〈光緒六年安仝立鬮分約字〉
p.69的第13行、第17行均載有……址在大安庄,土名隆恩陂……;立書日期與上一則同,均為光緒六年庚辰葭十一月。
隆恩陂?這在之前看過的一些有關大安區或大安庄的資料時,沒看過這名稱。
同樣的,這裡也有幾點說明:
1. “隆恩陂”的位置在哪裡?從這些契字中還是看不出來,只知道是在大灣(安)庄。如果契字中田產所有人的後人(如安泰堂的後人)能清楚祖先的田產在現在的什麼地方,或許就能比較清楚“隆恩陂”的位置了。
2.契字中的那句「土名隆恩陂」說明前述的“隆恩陂”應該指的是地名,而非埤塘;所以“隆恩陂”這口埤塘何時出現?何時消失?仍無法得知。
3.以上幾篇契字為清朝時期,日據時期的契字中也沒再看過“隆恩坡(陂)”這名稱。
肆、臺灣各地的“隆恩圳(陂) ”
看到“隆恩坡(陂)”這名稱時,依稀有印象在《淡水廳志稿》、《淡水廳志》裡看過,所以又重新在網路及相關書籍再次蒐尋,結果發現臺灣地區有不少地方取名為“隆恩坡”、“隆恩圳”、“隆恩埔”、“隆恩庄”……。
一、新北三峽隆恩埔、隆恩陂
《三峽區公所網站》~龍埔里:以隆恩庄得名,為昔日隆恩埔、劉厝埔和麥子園等庄地區……隆恩埔,相傳在乾隆、嘉慶之際開闢,為官府賜予營兵之隆恩土地,故以此為名。
《漫遊三角湧網站》~1745 隆恩陂完成
《淡水廳志》p.75~隆恩陂,在海山堡,距廳北一百里。……灌溉隆恩田三百五十餘甲。
二、新竹隆恩圳、隆恩息莊
《台灣的古圳道》p.70~隆恩圳位於竹東7里處,一名四百甲圳……王世傑…在雍正年間,鳩集〔註〕各轉捐資開圳,…
……光緒14年(1888)……此時隆恩圳改為官圳;由於紛爭解決,佃戶為感念聖恩,於是更名為隆恩圳。
《淡水廳志稿》p.27~一曰四百甲圳,此水灌溉隆恩息莊,及北莊田四百餘甲,故名。
〔註〕鳩集,即糾集;閩南語鳩(糾)有邀請、集合等義。
三、苗栗隆恩圳、隆恩莊
《淡水廳志》p.78~隆恩陂、番仔坡二坡,在中港堡〔註 今竹南、頭份、三灣、南庄一帶〕,距廳南二十餘里。…
《台灣的古圳道》p.80~另外,苗栗的隆恩圳則是頭份竹南地區農業灌溉的大動脈,初由林耳順、陳曉理等人於乾隆30年(1765)開鑿,…
……乾隆末年……其中隆恩莊為軍隊所開,之後出資並協助民間修築,於是取「乾隆加恩」之意而命名。
四、嘉義隆恩圳
《台灣的古圳道》p.132~始建於乾隆40年(1775)開鑿,開創者為嘉義郡中埔庄劉別及地主,取水口位於中埔庄社口,引八掌溪水,……
茲將以上資料簡化為下面的表格:
圖 41 臺灣各地隆恩(陂、庄、圳)的簡易資料表
三峽隆恩埔、隆恩陂是官府的地、新竹隆恩圳最後成為官圳、苗栗隆恩圳隆恩莊也是軍隊(官方)所開,政府(官方)出資;以上的隆恩圳(坡、莊、埔)除了嘉義的隆恩圳命名原因不明外,其他地方的隆恩圳(坡、莊、埔)都與官方有關。
那麼,前述古契字中出現的“大加蚋保大安庄隆恩陂”為何被稱為“隆恩陂”?與官方或軍隊有關嗎?從什麼時候有這“隆恩陂”?甚至……與“龍安陂”有無關聯?
伍、日據時期地圖上的龍安坡
因為找不到清代有關大加蚋保大灣(安)庄的相關地圖,所以也只能從早期日據時期的地圖中看看。
筆者挑出三張1921年前的地圖來討論。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 〈1895年 臺北附近地形圖〉
圖51 〈1895年 臺北附近地形圖〉
由圖中可以看見大安庄(NO.01)周圍的六張犁庄、下內埔庄、林口庄、古亭庄等,以及大安庄內的柴竹圍庄(約在今大安森林公園東北角地下停車場入口及信義路三段134巷之間)、榮泰庄(林安泰古厝原址)、何厝庄(約在今安和路與樂利路的交會口南)等聚落。
圖中的地名,有些可能是音似而標錯,如「上陂頭陂」、「上陂頭街」被寫成「象陂頭坡」、「象陂頭街」(NO.11)但東側仍是「“上”陂頭頂店仔庄」(NO.12)。
大安庄東側有一處聚落標註為「車曾庄」(NO.13),現在多被寫做「車罾」(《大安區志》p.22中寫做「車繒」),「車罾」是一種先民捕魚的網具。目前當地為「車層里」。
柴竹圍庄與下內埔庄之間,被標註為“良安埤”(NO.02)。
“隆恩陂” 、“良安埤” 、“龍安陂”這三個名字之間是否有什麼關聯?如果以閩南語發音這點,這三個名字有些相近。
另外,在圖中有一條圳溝(NO.13)由公館、頂內埔,到良安埤後流往榮泰厝後注入上陂;但年代其後的地圖中未見這條圳溝,而圖中也未見霧裡薛圳第一支線的蹤跡。
在此,筆者想了幾個可能:
此圳溝在的前段(公館附近)與霧裡薛圳路徑是一樣的,難道是將霧裡薛圳第一支線的路徑畫錯?
良安埤與榮泰庄之間有一個“六甲溝”[註]的名稱。因圖中其他的圳溝均未被標註名稱,所以地圖中的“六甲溝”應該是地名、而非圳溝名;但其命名原因應該與圳溝有關,至於“六甲”嘛…比照前面提到的「十二甲」,應該也是耕地面積吧?
3.綜合以上兩點來看,可能當時在這地點另有一條圳溝(即地圖所畫) 被稱為“六甲溝”?或是當時的霧裡薛圳第一支線被稱為“六甲溝”?但是無論是哪種可能,現在有關臺北市大安區的介紹中“六甲溝”這名稱是消失不見了。
[註]因該圖於網站的解析度不太夠,所以是“六甲溝”還是“大甲溝”一直搞不定;後來同事協助看漢字旁的日文片假名(ロク)為“六”的日語發音。
圖52〈1895年 臺北附近地形圖〉與google map 2020 疊圖
將上圖(圖51)局部放大,並與google map 2020 疊圖後,可見當時地圖將“良安埤”這地點標註在現在的和平東路(橘線)、復興南路(綠線)、瑞安街西南段[註] (藍線)之間。
[註]為方便敘述,本文將目前的瑞安街以復興南路為界,分為東北段(信義路←→復興南路)與西南段(復興南路←→和平東路)兩段。
另外,在瑞安街西南段北端有一處雙藍線的部份,該路段原為瑞安街的原有道路,後來在興建消防局第二大隊大安中隊的大樓時,改變了道路方向,原路段被封堵。
所以如由此處到東北段時,走到復興南路二段,過馬路後還須沿著復興南路二段北上數十公尺後,才能到瑞安街東北段的街道口。
圖53 瑞安街西南段與復興南路二段路口;左側橘色箭頭所指為原街道、道路已封死;右側藍色箭頭所指為新闢道路,可見復興南路上的文湖線捷運軌道。叉路中間的建築為消防局第二大隊大安中隊的大樓。
《臺灣堡圖》1904(明治37)年〈圖18 臺北〉遠流出版社
圖54
與上幅〈1895年 臺北附近地形圖〉做比較,此圖的地名做了修正,如「象埤頭」改回「上埤頭」、「車曾」改回「車罾」、「良安埤」變成了「龍安陂」;可是「何厝」誤植為「護厝」。(圖54橘圈處)
此時大安庄內已有標註十二甲、陂心、龍安陂等地名外(圖54藍圈處),還有柴竹圍、林尾等處。(圖54綠圈處 前面已介紹“柴竹圍”其相關位置了。)
相傳早年臺北盆地西南邊緣,有一座茂密的樹林;漢人沿著新店溪岸開墾,在樹林的邊緣建立「林口庄」~清雍正 7 年(1729 年):粵人廖、簡姓率眾開墾蟾蜍山地帶,設林口莊(《中正區志》p.227)。樹林的這頭為“林口”,樹林的另一邊就是“林尾”了。
“林尾”大約在今天大安區的東邊,〈臺灣堡圖明治版〉將林尾標註在今建安國小及林安泰古厝原址的北邊(見下方 圖55黃圈處);另外《大安區志》的記載為~林尾:位於文昌街 250 巷三聖宮附近。(《大安區志》p.25)。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 〈1898年 臺灣堡圖明治版〉與〈google map 2020〉 疊圖
圖55
雖然此圖標註為1898(明治31)年,實際上是與上一幅1904年臺灣堡圖是相同的。該圖於1898年起進行土地調查,在1904年製作完成。
前述提及“十二甲”的地名原點位於今臺北科技大學一帶,“陂心”的地名原點位大約在今敦化南路一段、仁愛路四段一帶,建倫里的範圍內。而〈臺灣堡圖明治版〉與〈google map 2020〉疊圖後,可以發現〈臺灣堡圖明治版〉中的“十二甲”及“陂心”正是標註在前述的“原點”上。
那麼,“龍安陂”呢?
可以看見“龍安陂”標註的地點正好是霧裡薛圳第一支線流經之處;並在與google map疊圖後,大約現在的瑞安街與復興南路二段的交會處。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臺北 〈1921年 臺灣堡圖大正版〉
圖56
此圖是以〈1904年 臺灣堡圖明治版〉為底稿將1920年行政區重劃後的地名及行政區界以紅字標示。如清代的“堡”被廢除,「大加蚋堡」等就被紅色XX劃掉。因這些紅色XX筆劃極細,附圖(圖56)中可能看不清楚,各位讀者可自行至《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參閱。
清代時的「大加蚋堡大安庄」在當年行政區重劃時便成了當時的臺北市郊區(大字)大安,所以就將黑字「大安庄」劃掉,改以紅字的「大安」;其他像「五份埔庄」改成了「五分埔」,「興雅庄」改成了「興雅」。
此次的地名改正,還將部分原用的字改成別字,如前述的五「份」埔庄改成了五「分」埔。從圖56的範圍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將「陂」改成了「坡」;所以「中陂」成了「中坡」、「永春陂」成了「永春坡」、「後山陂」成了「後山坡」,原大安庄裡的「陂心」就成了「坡心」、「龍安陂」也成了「龍安坡」。
不過字義同「陂」的「埤」倒是沒被改掉,如上埤頭。
此外,也有其他資料也有提到臺灣其他地名中也有些字被改成他字,如「藔」改成了「寮」、「仔」改成了「子」。(《維基百科》網站〈大正版臺灣堡圖〉條目)為什麼刻意改這些字?是否被改掉的那些字是日文中沒有使用的漢字?
看到這裡,筆者有個想法:1920年時要在臺北市(大字)大安底下再劃出三個小行政區(小字)時,是不是就從之前的臺灣堡圖中大安範圍列出的幾個地名中,直接從地圖裡挑出十二甲、陂心、龍安陂做為三個小字的地名?
陸、筆者的幾個想法
一、“隆恩陂”與“龍安陂”是否有關聯?
如同前述,目前筆者所建的文獻資料樣本數實在不多,無法做非常確切的推測。如果只能以目前的這些資料來看,筆者想了幾個可能:
“隆恩陂”與“龍安陂”是在清代即有的兩個不同位置、不同的陂塘。
2. 如同第一種可能,“隆恩陂”與“龍安陂”是兩個不同的陂塘。“隆恩陂”陂塘在日據時期前即已被填平,當地只剩下“隆恩陂”的土名;而“龍安陂”則是在日據前幾年才形成的陂塘,後來也被填平消失了。
3.“隆恩陂”與“龍安陂”指的是同一個陂塘。在清代有人稱之為“隆恩陂”,有其他人稱之為“龍安陂”;到了日據時期,就通稱為“龍安陂”。(如果能找到支持此點的文獻)
4.“隆恩陂”與“龍安陂”指的是同一個陂塘;在清代稱為“隆恩陂”,到了日據時期稱為“龍安陂”。(就筆者蒐集到的資料來看)
以第一點與第二點來說,理應在日據初期的地圖上(如圖51〈1895年 臺北附近地形圖〉)有可能是兩個名稱都會出現在地圖上。前面提及有關“隆恩陂”的契字為光緒六年,至乙未割臺僅不到十五年,應該不至於這麼快就被摒除不用這個地名了。
所以筆者認為上述幾點較有可能的是第三點與第四點;至於是哪一個可能性較大?那就看後續找到的相關線索呈現的是什麼了。
那麼,“隆恩陂”是怎麼被改為“龍安陂”?就從上述的第三點與第四點來看。
如果是上述的第三點可能,也就是指同一陂塘的這兩個名字,有一個是原名、另一個是被誤寫〔註〕的名字,但後來人們使用的習慣都使用“龍安陂”後,“隆恩陂”就被人們淡忘了。
前面有提到,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在《大臺北古契字三集》〈光緒六年安泰堂良記合約簿仝立囑諭鬮書約字〉註解說明時,內有……在大安庄隆恩陂(今改稱龍安坡)……的說明。按照字義上來解讀,也就是沒有兩個名字並稱的時間,“隆恩陂”是“龍安坡”的舊稱。
如果是上述的第四點可能,應該也是被誤寫。就像前面所列的官方(日本總督府)地圖中,可能是聽當地人說該地地名時只聽其音,而誤寫成同音或相似音的另一個名字 (如“上埤頭”誤寫成“象埤頭”,“何厝”誤寫成“護厝”)。所以“隆恩陂”被日本官方誤寫成“良安埤”、“龍安陂”;其後就一直沿用(尤其是日本官方)這個名稱。
〔註〕在翻閱《大臺北古契字》的內容中,就有類似的情形,如「瑠公圳」寫成「留光圳」
前面也有提到新北市三峽區的龍埔里的地名,也是由“「隆」恩埔”轉化為“「龍」埔”。
筆者認為“土名隆恩陂”與“土名龍安陂”,指的是同一的地方。在這裡強調“土名”而非“陂塘”主要是不曉得當地土名改為“龍安陂(坡)”時,那口埤塘是否存在?還是已被填平?
所以,後面如果是聊到“陂塘”的話,筆者會稱呼為“大灣(安)庄隆恩陂”,而非“龍安陂”。
(另外,筆者無厘頭地想到一點:前面提到臺灣地區也有幾處稱「隆恩陂」、「隆恩庄」等地名,會不會有這些地區的居民來到大安庄開墾時,也將新墾的土地取名為「家鄉的地名」,“隆恩陂”這名字與大安庄當地的埤塘無關?只是……,這種可能性筆者自己也覺得不大)
二、當地何時改稱為“龍安陂(坡)”?
如果僅以上述的資料來看,直到光緒六(1880)年當地人士還稱呼為“隆恩陂”,但是到了日人繪製的〈1895年 臺北附近地形圖〉已被寫為“良安埤”;爾後“龍安坡”的名稱出現、 “隆恩陂”的名稱消失。
所以,在1880~1895這十餘年中,“大灣(安)庄隆恩陂”的名稱開始產生變化,逐漸變成“龍安坡”。而筆者的推測,還是傾向日本人聽到“隆恩陂”的發音,誤寫成“良(龍)安埤(坡)”,並沿用至今。
三、“大灣(安)庄隆恩陂”形成的年代?
前面列舉的〈道光卅年大加蚋保大灣庄林厝安泰堂公約簿〉中有道光27(1847)年隆恩坡有關的契字,也就是說最晚在道光27年已有“隆恩陂”的名稱了;那麼,往前回溯,“隆恩陂”是在何時開始有這名稱的?。
《大安區志》有提到:乾隆初年,漢人入墾臺北盆地者漸多,墾區已及東部的松山、大安與東南部 的景美、新店等地(〈卷二 住民篇〉p.34)。
“龍安坡”區域有霧裡薛圳第一支線經過。有關霧裡薛圳有一說是於1724年(雍正2年)興建,在乾隆初年完工;至少在此時期開始有了水圳道供應耕種用水後,此處應該也有人來此開墾。
除了霧裡薛圳外,農民應該也會另外挖掘埤塘蓄水使用。
那麼,“大灣庄隆恩陂”這口埤塘是在霧裡薛圳完成前即已形成,或是在水圳道完工後才開挖作為儲備用水?以筆者目前的資料是找不到答案。
不過,讓筆者聯想到的,前面有提到臺灣西部多處的隆恩陂、隆恩庄、隆恩圳等地的名稱,許多是在清乾隆年間形成的、且多與清朝的官方或軍隊有關。 [註 請見前面圖 41 ]
“大灣庄隆恩陂”呢?如果參考其他同名稱的陂、庄、圳等地的命名年代以及與官方或軍隊的關聯……有一些想像的空間。
四、“大灣(安)庄隆恩陂”與“霧裡薛圳第一支線"有無關聯?
前面有提到無論是〈1895年 臺北附近地形圖〉(圖51)中有關霧裡薛圳第一支線的路線似乎有誤;但不管是此圖(圖51)、還是稍晚的〈明治版 臺灣堡圖〉(圖54), 都是將“龍安陂”標註在水圳道的路線上。
而且在〈明治版 臺灣堡圖〉,圖中的霧裡薛圳第一支線有一小區域看起來不像是如溝渠般的水圳道,好像是圳路上有一個小陂塘。(見下圖 61 & 圖62 )
圖 61 〈明治版 臺灣堡圖〉 圖中淺藍色部份為筆者所加。
圖 62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上,〈明治版 臺灣堡圖〉與〈google map 2020〉疊圖比對
兩圖疊圖對照後,看似小埤塘的區域大概在現今的瑞安街西南段街道的東側;也就是〈1895年 臺北附近地形圖〉裡被標註為“良安埤”的區域。
又是要發揮想像力的時候了,筆者想到了以下的幾個可能性:
(1)有關(圖51)與(圖54)兩幅圖水圳道路線不同:
除了筆者認為的日本官方初來臺灣趕製(1895年)的圖出現錯誤外,會不會有另一種可能~從繪製〈1895年 臺北附近地形圖〉完成到1904年〈明治版 臺灣堡圖〉這十年不到的時間,水圳道真的改路線了?......這可能性應該很小。
(2)霧裡薛圳第一支線修築時,穿越過當時的“大灣庄隆恩陂”;因為水圳道完工,陂塘有些部份就被填平做為耕地,〈明治版 臺灣堡圖〉中的小埤塘是“大灣庄隆恩陂”的部份遺留。
可是這項可能是成立的話,如前面提到霧裡薛圳是雍正年間動工,乾隆初年完成的話,那“大灣庄隆恩陂”修築的年代就要更早囉?!
(3)“大灣庄隆恩陂”是在霧裡薛圳第一支線旁邊附近而已,並非被霧裡薛圳穿越其中;後來逐漸被填平後,只剩下“隆恩陂”這個地名名稱。
(4)霧裡薛圳第一支線修築時,有一個區域的水圳道形成了像陂塘那樣比較寬廣的水面。
這個像陂塘那樣寬廣的水面被稱為“(大灣庄)隆恩陂” ,〈明治版 臺灣堡圖〉中的小埤塘是“大灣庄隆恩陂”的部份遺留。
(5)同第(4),但〈明治版 臺灣堡圖〉中的小埤塘並非是“大灣庄隆恩陂”的部份遺留,它就是完整的“大灣庄隆恩陂”。
圖 63 〈明治版 臺灣堡圖〉中的永春陂、後山陂、新庄仔陂
同樣在〈明治版 臺灣堡圖 〉中,在現在的信義區、南港區的一些陂塘如永春陂(位於今松山家商及其附近)、後山陂(位於今南港公園)、新庄仔陂(位於今東新陂及其附近)、三重埔陂(位於今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態滯洪池及其附近)等,都是將陂塘名直接寫在陂塘上;除了陂塘名稱,地圖上也標註了“永春陂”、 “後山陂庄”、 “新庄仔庄”等聚落名。
回過來看霧裡薛圳第一支線上的小陂塘與旁邊所標註的“龍安陂”好像又有兩種可能:
a. “龍安陂”所標註的是「聚落名」。
b.因龍安陂該陂塘在當時面積太小,要直接在地圖的陂塘上標註名稱時,字體會蓋住陂塘,所以將陂塘名稱移到旁邊;所以地圖上的“龍安陂”是「陂塘名」。
(6)同第(4),但〈明治版 臺灣堡圖〉中的小埤塘並非“大灣庄隆恩陂”,只是另一個不知名的小埤塘; “大灣庄隆恩陂”在霧裡薛圳第一支線的其他路線上並已消失。
也就是前面所說〈明治版 臺灣堡圖〉裡的“龍安陂”被標住在現在的復興南路、瑞安街交會處。
只是地圖中的小埤塘與標註“龍安陂”的地方是相連接的。
筆者只能想出這幾種可能,不知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五、“大灣(安)庄隆恩陂”陂塘位置的推測
前面已提到,如果上述契字中記載的地產所有人的後代,能知道祖先該筆地產所指的是在現在的何處,那就能比較清楚知道“隆恩陂”的位置所在。(至少是土名“隆恩陂”的位置)
另一個線索,則是筆者之前提到的〈明治版 臺灣堡圖〉中,“十二甲”與 “陂心”所標註的位置,都是在該地名的“原點”上。
所以,“龍安陂”(之前的“隆恩陂”)以“十二甲”與 “陂心”做為參照,其地名的“原點”有兩種可能:
依〈明治版 臺灣堡圖〉中將“龍安陂”字樣標註的位置。也就是現在的復興南路二段與瑞安街的交會處。 [註 請見前面圖 55 ]
前面提到的霧裡薛圳第一支線與“隆恩陂”可能的關聯;也提到圳道上的小陂塘,此陂塘是否為“大灣(安)庄隆恩陂”?或是“大灣(安)庄隆恩陂”的殘留部份?
以上哪一種可能是真實的情形?只能希望日後能出現一些可以解答的線索。
結語 仍是待解的謎
寫到這裡,龍安陂(隆恩陂)那個埤塘在哪裡? 好像沒有確切的答案,只能假設一些可能性而已。
當然,“隆恩陂”什麼時候修築?什麼時候被填平?筆者目前也找不到任何線索。
還有一點也讓筆者有些困惑~前面有提到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在《大臺北古契字》直接指出“隆恩陂”是“龍安坡”的舊稱,筆者也覺得是這樣;但奇怪的是“大灣(安)庄 隆恩陂”這名詞在臺北市或是大安區的方志或相關文獻未曾出現過,似乎大家都已遺忘了這個名稱。
(還是相關文獻資料筆者還未看到過?)
參考資料
一 網站資料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首頁→臺北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aspx
《三峽區公所》網站 首頁→認識三峽→三峽各里名由來
https://www.sanxia.ntpc.gov.tw/content/?parent_id=10034
《漫遊三角湧》網站 首頁→三峽歷史大事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4/C0436220033/history/history_5.html
《維基百科》網站 大安_(臺北市)條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安_(臺北市)#龍安坡
二 文獻、方志
《台北畫刊409期》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民國91年2月
《台北畫刊411期》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民國91年4月
《淡水廳志》清 同治年間 陳培桂纂輯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印行
《淡水廳志稿》 清 道光年間 鄭用錫 纂輯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印行
《大安區志》大安區公所網站
臺北市大安區公所網站 首頁→認識大安→大安區誌
《中正區志》中正區公所2008 年 12 月
臺北市中正區公所網站 首頁→認識中正→中正區誌
《台灣的古圳道》(臺灣地理百科系列) 王萬邦 遠足文化 民國92年4月 一版一刷
《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 民國91年12月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大臺北古契字》一~四集[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民國92年12月
[註]筆者參閱此套叢書,是在北市圖總館四樓的市政資料區,該區僅陳列一、二、四集(第二集倒是有兩本),缺了第三集。
後來才想到可以從訂購政府出版品的三民書局網站那兒試試,一段時間的等待,終於買到了《大臺北古契字三集》;從該集不但找到較多有關“隆恩陂”的條目,也看到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在註釋說明中的那句……大安庄隆恩陂(今改稱龍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