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灣庄—1930年代大安塵芥燒却場及另外兩座
註:本篇發表於2019.11.15,但本篇於2021.11.03略做修改後,臺北益教網的網頁設計關係,在(2021年)修改後,發表時間無法回到原本的2019年。
在1935出版,由大窪四郎先生所繪製的「大臺北鳥瞰圖」中,可以看見當時的大安區(庄)還不是人口稠密的地區,所以一些建築在地圖中比較顯眼。在幸小學校(今幸安國小)附近,有一座建物標明為“燒却場”,燒什麼?
[註]本文所列之手繪地圖部份,如無特別說明出處者,均是取自大窪四郎繪製之「大臺北鳥瞰圖」(南天書局1994年之複製版本)
上圖中,幸小學校是在1933年4月正式創校,而大安塵芥燒却場亦為1933年4月落成,兩處算是"同年同月生"。
從網路上所找到的資料,得知是“塵芥燒却場”,即日據時期的垃圾焚化廠。
1930年代之前,原有幾處的燒却場,但在當時已不敷使用,所以又在大龍峒、龍口町、大安十二甲三處建新的燒却場。
圖中所繪的這三處燒却場,除了排放廢氣的煙囪外(而且圖中的三處燒却場都正在冒煙),都設有一條延伸到焚化爐第二層的斜坡道;應是垃圾經由斜坡運至焚化爐上方,將垃圾倒入焚化爐中焚燒。
圖中大安燒却場緊鄰的是現在的信義路,該地目前已成為信義市場;而龍口町燒却場遺址曾在兩年多前曾現場看過一次(本網站前文 都會遊人--植物園內欽差行臺 中曾提及),也就引起念想,三個地方都去看看吧。
尤其是在網路尋找相關資料時,發現一個問題:這三座燒却場到底是在何時退役(停止運作)?直到目前尚未找到答案。
(以下三處依其燒却場遺完工時間順序排列)
大龍峒燒却場
日 昭和7年(1932年)10月完工
圖中黃圈處為燒却場位置;綠色箭頭所指,即今之大龍街,大龍街北上,即為孔廟及保安宮;藍色箭頭所指,為北淡線鐵路、即現在的捷運淡水線。
另外在附近,也能看見臺北橋、永樂公學校(今 永樂國小)、太平公學校(今 太平國小)、盲啞學校(今 臺北市立啟聰學校)、大橋公學校(今 大橋國小)、大龍峒公學校(今 大龍國小)等處。燒却場旁有設置家畜屠宰場與家畜市場,所以該地區也有「豬屠口」的稱呼。
此處於1973年已改建為樹德公園(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公園情報網站),又於2018年改建,成為臺北市特色公園之一。
2019-1107樹德公園 全景模式拍攝。
公園的東北區,該處應為原燒却場的位置所在。
公園西南方,原家畜市場的一部份,現在是大同區行政中心兼蘭州市場。
借助GIS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的資料來看看:
1940年 實測圖 該圖勾勒出大龍峒燒却場、台北屠場、家畜市場等地的範圍及輪廓。綠色箭頭所指應為煙囪的位置;紅色箭頭所指為斜坡道。
1957年 臺北市舊航照影像與現今google map疊圖後,可以看出燒却場在現在樹德公園的相對位置。
龍口町燒却場
日 昭和8年(1933年) 1月完工
在圖中,燒却場(黃圈左半邊處)的附近,可以看小南門、商品陳列館(位置在今國立歷史博物館)、南門小學校(今南門國中、小學)、衛戍醫院(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等地外,還有幾條主要道路:
1→縱貫鐵路(今中華路)
2→萬新線鐵路(今汀州路)
3→今和平西路
4→今愛國西路
5→今南海路
GIS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的資料中:
“1944年6月17日 美軍航照影像”
此航照非常清楚拍攝到該燒却場。除了焚化爐(白色箭頭所指)及煙囪(黃色箭頭,橙色箭頭所指為煙囪的影子)外,傾倒垃圾入焚化爐的斜坡道(藍色箭頭所指)做一轉彎,垃圾應由今和平西路轉入巷子送入(綠色虛線處)。其中還有一座房舍(綠色箭頭所指),是辦公室吧?
在萬新線鐵路(紅色虛線處)旁,有一塊空地(白色圓圈處),位置大約在今莒光路與汀州路十字路口旁、莒光路的路面上。
該燒却場是目前尚未拆除的一座、並於民國103年8月被公告為臺北市歷史建築,所以還可以看見實物~
民國106年2月8日來到此處,僅以圍籬圍住,遺跡內未見有整理的跡象;先在圍籬外拍攝:
焚化爐與斜坡還在,中間房舍(可能是辦公室的那間)已被拆除了。
2019年11月2日,再次來到這裡:
雜草已經修剪過了
斜坡的起點 斜坡轉彎處
大安燒却場
日 昭和8年(1933年) 4月完工(附帶一提,幸安國小也是在1933年4月創校)
在大臺北鳥瞰圖中所繪製的大安地區,在當時還算是臺北的“郊區”吧?還許多空地(田地)。
黃圈處→幸小學校(今幸安國小)與燒却場位置
1→工業學校(今臺北科技大學)
2→瑠公圳系統 第二霧裡薛支線
3→該路線是以其他道路以土黃色標明,但兩旁又繪有許多像路障的東西,該路線又緊鄰工業學校與幸小學校的西側;個人推測該條路線應為當時尚未完工的特一號大排水溝;該工程於1932年開始,歷經10年完成,故該鳥瞰圖所繪製的可能是開始施工、但尚未完成,所以並未用代表水的淺藍色繪製。(今新生南路)
4→今信義路三段31巷
5→今信義路
6→瑠公圳系統 第一霧裡薛支線(圳旁道路即今瑞安街)
7→瑠公圳系統 第一霧裡薛支線(圳旁道路即今復興南路一段)
8→此處現(1935年)為空地,兩年後(1937年4月)在此處設立台北第三中學校(今師大附中)
1940年代的“實測圖”
將燒却場(黃圈處)相當仔細地繪出,煙囪(紅箭頭處)亦位於焚化廠廠房中央,斜坡道在廠房東側;藍圈處為第三中學。
1945年4月1日 “美軍航照影像”
大安燒却場(黃圈)與第三中學(藍圈)在現在的信義路(箭頭處)的北側,道路南側紅圈處為現今的大安森林公園。
綠圈處為“臺北商工專修學校”,即現今的大安高工。(該校於日昭和15年,也就是1940年4月 創校;明年為80周年)
燒却場北側一座座東北向西南的三合院,為1905年落成之“十二甲楊家新厝”,即今和安里內的輔信公廟。(橘圈)
將該航照影像再放大,焚化廠廠房前、坡道旁,如同龍口町燒却場一般有座可能是辦公室的房舍。
如今燒却場該地已改建為信義市場。
攝於2017年2月
三座燒却場的退役年份
到了民國四十(1950)年代,臺北市人口增加、市區範圍逐漸擴大,三座位於市區的燒却場應該會被附近居民認為不應該繼續留在那裡吧?
到底這三座燒却場是何時停止作業的?網路上找不到相關資料;文件資料如“臺北市志”、 “臺北市發展史”等官方文件也幾乎找不到這三座燒却場的消息;直到在市圖總館的市政資料區中找到一本“三年來台北市政概覽”(民國51年6月編印,第九章 警政 二、環境衛生 第144-145頁)中提及:
2.垃圾處理情形:本市垃圾包括溝泥日產量平均七百公噸,過去處理方法係在每一分局管區內覓取市當窪地就地填塞,或運至焚化爐焚化;如第一分局及第八、九分局一部份蘭州街焚化爐焚化,第二、五、十分局運往環河南街、汕頭街垃圾場傾倒,第四分局運往汕頭街及水源路窪地填倒,暨運往和平西路焚化爐焚化,第六分局則運往基隆路及松山區窪地填倒。此種就近處理方式,因距工作區旣近,不需大量外運,而焚化與填地,均稱經濟便利,故縱有小部份因出路困難,終能獲得適度的改進。目前大安區焚化爐已予拆除改建市場,和平西路焚化爐損壞停止使用,蘭州街焚化爐由於居民反對亦已停廢,......
[註1]蘭州街焚化爐即大龍峒燒却場,現在的樹德公園旁至保安宮的大龍街路段,當時也是蘭州街一部分;和平西路焚化爐即龍口町燒却場。
[註2] 當時蒐尋這些市政資料時,一直往"衛生"類尋找都找不到(那時還不興"環保"這名詞),無意間翻到"警政"類時才發現。除了垃圾焚化、還有水肥收集,這些在當時算是警察的業務?
其他的官方資料有提及信義市場為民國50年落成,但因故至民國53年始開業;雖然從上述文字可以得知三座燒却場最晚在民國50年時即已停止使用,但確切的時間還是找不到任何資料。
不過,在GIS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中的“1957(民國46)年 臺北市舊航照影像”,好像看到一點線索:
(一) 大龍峒燒却場
航照中還可以看見焚化爐還在冒煙;這時應該還在作業中吧?
黃線旁→煙囪
綠線旁→排放出來的煙
紅線旁→煙囪的影子
藍圈範圍→煙的影子
(二) 龍口町燒却場
此時煙囪並未冒煙,是當時尚未開始焚化垃圾的工作?還是當時該焚化廠即已停用?無法得知。
另外,前述提及“1944年6月17日 美軍航照影像”中,今莒光路與汀州路十字路口旁、莒光路的路面空地上,此時已出現一座建築物(下圖是與現今google map 疊圖),應該是萬新鐵路的堀江站。
(三) 大安燒却場
這時候的大安燒却場的煙囪仍然冒著煙(黃圈處,綠圈範圍為排煙的影子),應該還在運作中吧?另外,讓我注意到的,是焚化廠前(紅圈處)一座屋頂造型應不像是普通民居造型的小型建築物,會是廟宇嗎?
現在的信義市場二樓,有一間土地公廟;上述航照影像中那一座造型特殊的小型建築,不知是否為當時土地公廟的位置?
回到現在的信義市場
由燒却場轉變為菜市場,信義市場也已度過50餘年的歲月,改建或整修聲音不斷,目前的市場建築遲早是會在重建;只是重建後仍然為市場?還是其他用途?
攝於2019年10月29日;今年的上半年度,與兩年前相較,已略為整修。
市場為兩層樓建築,內有樓梯一、二樓可連通,但在市場外,卻另外有一條坡道通往二樓。這條斜坡道有何作用?是當時二樓做為倉儲,坡道便利手推車搬運?還是其他原因?
這條斜坡道實際上是與當時燒却場的斜坡道位於同一位置,會是當年的燒却場還留下的遺跡嗎(我想可能性極高)?如果市場重建後,這條坡道是否就完全消失了?
附錄 信義市場改建的相關新聞連結
東森新聞 2017-05-02
設備老舊環境差 信義市場能改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gjJy76wok
中國時報 2017-05-02
北市信義市場擬先整修 再撐10年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02000395-260107?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