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1122的國立國家教育研究院舉辦全省社會領域中小學輔導員增能研習,主題是「海洋教育」,當然不免俗的,全省各縣市社會輔導團代表相聚一堂,兩天的課程邀請講座有台大地理系林俊全教授,台師大地理系沈淑敏教授、林盛欽教授,明道大學環境所鄧國雄教授(前市立教大校長),還有一位台師大地理研究所博士生董恩慈先生,董先生是蘭嶼在地人,蘭恩基金會理事,蘭嶼董森永牧師之子。
「海洋教育」對蘭嶼人來說,誰都無法說清楚,因為這個詞彙並非以海洋為基礎,反而是陸地性格的人加諸於此。但蘭嶼人無時無刻不親近海洋,以海洋為地理概念的中心,因此心胸廣闊,以珍惜海洋與大地的賜予為依存所繫。島上族群大多是達悟族(早期被日本學者及政府稱為雅美族,「雅美」一詞源自一個菲律賓北方小島或為日本學者鳥居龍藏誤聽而記錄),蘭嶼的傳統曆法分為三段,大致上都以飛魚為分期依據,因飛魚為定期迴流的魚類,所以蘭嶼人常以飛魚為標準,據以分時節、舉辦敬天祭儀(飛魚祭、漁船下水祭等)。能以海洋為中心,並畫出海洋區域,才能說是「海洋民族」。蘭嶼各部落在海上各有傳統區域,不得隨意跨越別人的海域從事活動,目前分為六至七個部落,地理觀念以海洋與小島為中心,繪製出的地理地圖明顯與台灣本島普遍認知不同。島上年長者越老權威地位偏低,大多退居在家,不善於表達看法,意見大多由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主導,但這年紀的達悟人,有些人對地方文化並不重視,當他們從台灣本島學成回家或打工賺錢回到家鄉,有些人不惜破壞原始居屋,破壞舊居打造成現代化的水泥樓房,致使整體文化破壞,文化景觀無法保存。這是現在蘭嶼內部的隱憂之一,另一個憂心處是「教育」。
我十四年前在台東師範就讀,曾與教授到蘭嶼進行多次社會實察,當時只有台灣航空十多人座的小飛機可飛蘭嶼,借住在島上的朗島國小,因此對島上自然與人文環境印象頗深。畢業分發時,離島是東師學生的首選,因為政府給予島上老師年資加重計分(1年記1.5年)、離島津貼加給、半天交通路程假回本島、供食宿等優惠,所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是,因為這些年輕老師對蘭嶼當地並無太大的歸屬感,「跳板」的心態很難留住長久而穩定的教育人才,當兵、回家鄉結婚、調回本島市區學校服務,便成為當地「教育上的隱憂」。我自己的同班同學就是如此,除了少數幾個留至今日當到主任,其餘大多留個兩三年就申請調回台灣本島。所以,董先生也談到這方面的憂慮。
我目前任教的臺北市南湖國小,曾有七十多名師生在95年與蘭嶼國小進行校際交流活動,96年3月蘭嶼國小師生也到臺北市回訪,參與交流的師生對彼此的文化交流,留下深刻印象,對海洋文化有更深入的體會。
「台灣」是否為「海洋立國」?我個人保留這種說法。但瞭解海洋、親近海洋推行「海洋教育」,是環境教育的具體實踐,仍有可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