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成為家族會員
|
RSS訂閱
|
回ET家族
|
回臺北益教網
書香雙園
教師閱讀成長空間,歡迎關心教育的夥伴一起參與!
家族
|
相簿
|
話題
關於我們
文章分類
閱讀摘記(12)
好書推薦(29)
教學分享(5)
心得分享(12)
新書導讀(9)
閱讀規劃(3)
未分類(0)
資源分類
教師閱讀作業(1)
社會領域教學(5)
未分類(0)
狀態顯示
累積人次 :
952565
成員 :
9
本家族線上成員 :
0
<<
2024年9月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好書推薦《慢的教育》
書香讀書會好書推薦
推薦書名:
慢的教育(Under Pressue )
書本作者:
卡爾‧歐諾黑(CarlHonore)
◎
出版社:
臺北‧大塊文化
推薦日期:
98
年3月11日
◎
推薦人:
陳泳惠
◎閱讀緣起
《慢活》一書「慢品生活」的想法還在生活實踐中載浮載沉,每日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要慢下來,真的不容易。《慢活》作者歐諾黑最近的新作《慢的教育》很快又吸引我的注意,從事教職工作的我,日復一日的在教學與行政工作中打轉,很少慢得下來,又如何進行「慢的教育」呢?
某日,與鄭老師對話時,得知她已購買此書,且閱讀大半,我滿心歡喜向她預約借閱,隔了兩天,鄭老師大方借出她的好書,我立即讓《慢的教育》插隊到閱讀書單之中,也讓自己感受幾日啃書慢活的時光。
◎書本簡介
《慢的教育-從慢活開始,養育從容的下一代》作者歐諾黑實地走訪歐、亞、美洲,觀察當地教育現況並訪問家長、教師、學者、專家與孩童,發掘現今親職與學校教育充滿對孩子不放心的過度焦慮問題,於是大量為孩子的生活與時間填充號稱教育學習的內容,塞滿標榜能提前奠定各項才能的課程,不知不覺中,家庭、學校與補教機構、傳播媒體,早已聯手宰制孩子的童年。
作者在不同洲別、不同國情的國度裡,觀察少子化家庭中的父母為孩子全心付出,於是以微觀管理的方式規劃孩子的童年,因而出現過度親職行為、化身直昇機父母,無時不刻監控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但卻培養出連獨立自主都有困難的孩子。其實,這樣的問題,源自家長面對多變環境的焦慮與不安,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難以應付未來的生活,於是忘了思考做為孩子的意義、忘了自己童年自由時光的美好;另一方面,資訊爆炸、社會急遽變遷,一些擔心學生學習成就落後的老師,常為了配合升學考試而教學,而忽略學生發揮想像、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不再樂於主動學習、不再積極挑戰問題,成為追逐高分和獎狀的累計器。
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或學生擁有童年的快樂,成為從容生活的下一代?這是一個值得身為大人的我們必須思索的問題。透過作者走訪各地,實記各國放鬆孩子童年的理念與作法,應能提供身為家長或師長的你我一些啟發。
◎內容摘記
1.
「直昇機父母」是形容不分晝夜在孩子頭頂上盤旋的父母親,即是指「過度親職行為」。斯堪地那維亞人所說的「冰壺競賽場的父親」(curling parents ),隨時跑在孩子的前面打頭陣。日本的「教育媽媽」除了睡眠時間之外,每一秒鐘都獻給幫助子女應對日本的教育體制。其實,過動的、忙著打頭陣的,還不止於父母親。上起政府、下至業者廣告,都急於插手安排孩子們的童年。(P14.15)
2.
你不論走到哪兒,聽到的訊息都一樣:童年時間太寶貴了,不能任由孩子自己去過;兒童太寶貴了,不能任其自然發展。各式各樣的干預正在塑造一種新的童年。以前的時代裡,兒童往往要下田和大人一起勞動,工業革命以後兒童又進入工廠。二十世紀帶來兒童自己發展的時代。如今我們又步入規劃管制童年的時代。(P15)
3.
從小被捧在手心裡長大的人,期待全世界的人都把他捧在手心裡,別人如果不是這樣,他就覺得受了虧待。《超級保母》、《小鬼集中營》以及描寫如何馴服寵壞的小孩的其他電視節目現在會紅遍全世界,也許不是偶然。從小受驕縱的人會變成自戀者。2006年的一項人格調查發現,受訪的一萬六千名的美國大專學生之中,有將近三分之二有「得意洋洋自戀」的徵兆。這比1982年的調查數字暴曾了30% 。(P24)
4.
詩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概括童年的名句是:從一粒沙中看見一個世界,從一朵野花中看見天國,用手掌握住無限,一小時就是永恆。如今的孩子往往因為趕著去上小提琴課或是補習功文數學,根本沒時間把無限握在掌中。(P25.26)
5.
出生率與死亡率漸漸降低的同時,家庭也有了改變:規模縮小,目標內向,越來越以子女為重心。二十世紀的父母親不再為了養活一大群孩子而拼命工作,可以把全部心思和樂趣專注在為數不多的子女身上。盧索說:「父母親說我的孩子都是我的寶貝,不再說我有三個孩子,但是只有一個可能活下來,這兩者是有很大差別的。」從世界各國的研究報告都可以看出,子女數目少的家庭更傾向於採行微觀管理。(P41.42)
6.
現在估算的養育一個小孩的花費已經高達三十萬美元,這包括了食衣住行、保健、托育、學費-但是不包括大學須費。一位職業婦女如果為了做全職母親而放棄事業,可能就得犧牲百萬美元以上的收入。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前不久報導的一條新聞,把擔起親職比為財務自殺:「不去跳生兒育女的火坑,把錢拿去做別的投資,夫妻倆可能變成百萬富翁。」既然代價這麼高,生兒育女的人想要把這項投資的獲利最大化,也就理所當然了。(P53.54)
7.
正是因為大人不肯放手,每一個文化中的每一代人都按照自己的需要與偏見重新構想了童年。斯巴達人頌揚少年戰士、古羅馬人鼓勵少年要英勇、清教徒憧憬虔誠又順從的兒童、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兩頭下注,一方面讚許貧民窟出身的吃苦耐勞童工,令一方面又傷敢地疼惜足不出戶的中產階級兒童的天真無邪。如今我們陷在自相矛盾的泥淖中。我們希望童年既是功成名就後的成年的彩排預演,又是充滿歡樂又絕無危險的秘密花園。我們教導小孩子要懂事,卻又不願意接受他們真正懂事的事實。我們期待他們實現我們一生的夢想,卻又希望他們真心做他們自己。(P55.56)
8.
「及早教育」和「世界和平」一樣,聽起來就是理所當然的-誰能反對讓孩子在起跑的時候領先別人一大段?可是,這樣暖房催熟式的成果,逃不出報酬遞減法則的制約。……新近的研究顯示,提早完成學習的進度並不擔保日後名列前茅。美國費城的一項研究發現,幼兒園時期在積極學習讀、寫、算之中度過的孩子,以及在悠閒遊戲中度過的孩子,到七、八歲的時候並沒有明顯可見的學業差距。唯一的差距是,暖房催熟般提早學習的孩子往往較易產生焦慮,也比較缺乏創意。(P83.84)
9.
雖然有許多人相信,先把字母、數字、形狀、顏色學好,是上小學的最佳準備,小一老師們的看法卻不是這樣。他們認為,社會適應良好、懂得與人分享、有同理心、能聽從教導的孩子,比較能把讀寫算都學好。(P84)
10.2004
年《兒科學》(Pediatrics)發表的一項重要研究中,美國的研究者發現,一歲至三歲大的幼兒,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每增加一小時,以後發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可能性就增加了30%。(P127)
11.
兒童如果把太多時間耗在面對著電腦螢幕,他們與人和事物親身的真實互動時邊就變少了,而這些互動是智能發展不可或缺的。整天盯著螢幕的孩子也會缺乏足夠的時間反省與休息。睡眠不足會妨礙生理發育,也會損害專注力與記憶力。(P131)
12.
教育界有共識,認為學校必須適應新科技。如今的兒童需要的不只是知道事實。他們必須學習如何集體解決問題,如何分辨有益的與無益的資訊,如何與其他國家的同儕聯繫並且交換想法,如何整合跨科目的思考。資訊科技在這些方面都能幫上忙。(P147.148)
13.
芬蘭的教育力求減少競爭,個別學校的成績雖然有記錄,卻不會公布。學生十三歲以前沒有成績單,除非家長主動要求發給。老師只就學生的表現寫下評語,學生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常常做瑞吉歐學校式的自我評價。芬蘭沒有進階先修課程(AP)和能力分班,小學和中學都是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一起上課。家庭作業按照國際標準看來也是少的。芬蘭還有一個罕見的現象:沒有功文課程。補教在芬蘭等於是不存在的。芬蘭的家長相信學校上的課業量就夠了。(P164)
14.
當然,多數的小孩不可能長大後成為職業運動員。為他們著想,我們會希望培養它們對運動終身不減的熱愛。可是現場情況正相反。美國研究顯示,小學時參加過少年運動項目的孩子,有70%愛十三歲的時候中止,到十五歲時停止的人更多。接受研究調查的孩子提出的理由是太累,提不起勁,以及教練和爸媽們造成的壓力鍋氛圍太掃興了。(P244.245)
15.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把孩子捧得太高會使他們不願意冒險、不願意實驗、不願意堅持把一件困難的事做下去、不願意犯錯並且從錯誤中學習,因為任何可能失敗的事都會使父母失望,從而有損孩子自認最優秀的顏面。(P261)
16.
我們著眼的不應該只是孩子行為規矩,規矩的行為和考試成績、運動錦標一樣,不可以視為目的。有時候我們必須看的再深入一點。這也就是說,要下一點工夫探究孩子到底為什麼會行為不良-是不是因為不快樂、有憂慮、有恐懼,不要不查明究竟就罰孩子或是繞孩子用藥物。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就必須少把時間耗在管理孩子上,多花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傾聽孩子。(P274.275)
17.
小孩子真正需要我們給的,是我們覺得最難的:沒有任何附帶條件地給他們時間和關注。(P291)
18.
世界上沒有養育子女的單一標準公式。當然,有些根本道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例如:小孩子需要安全與被愛;他們需要我們無條件地給予時間和關注;他們需要在行為上受到限制約束;他們需要冒險和犯錯的空間;他們需要更多走出戶外的時間;他們需要別人少拿他們做評比;他們需要有益健康的食物;他們需要比追逐明牌產品更寬廣的視野;他們需要能做自己的空間。(P333)
◎閱讀心得
現在的孩子常常覺得自己的壓力很大,這讓很多大人不能了解,現在孩子物質條件豐富、生活娛樂多元、父母全心關愛,不用承擔家務與生計,只要好好學習課業,還有什麼好煩惱的呢?
前幾天上課前為學生整理一張學習重點,影印後準備於課堂進行中發下,學生看到「白紙黑字」,便驚聲問道「要考試喔?」我說:「是補充資料啦!」學生鬆了一口氣說:「喔!還好!還好!」當下我發覺學生們已感染「試卷恐懼症」,不禁聯想到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他曾在日記上寫到:「老師,為什麼安親班的考卷像天梯,爬也爬不完?」難道,我們的學校教育也給學生天梯般的試卷,以致於他們看到「白紙黑字」就心生厭倦與排拒,而感到莫名壓力?
其實,孩子的壓力與煩惱,很多是感染自大人的焦慮,家長擔心孩子學習落後,於是天天要求習寫各科評量;老師擔心學生學習不足,所以經常安排練習各科試卷,評量練習和考試成了孩子的夢魘。《慢的教育》作者對考試的觀察是:「研究顯示,弱勢家庭背景的孩子,在學校的調教和課業鞭策下可意受益,因為他往往從小就欠缺這類督促。」、「考試可以給心智有益的專注鍛鍊,孩子大一點以後尤其可以藉考試強化專注力。」考試和壓力並非萬惡,而是大人們應該檢視如何讓孩子學好學科又能享有主動學習的樂趣。
參考書中訪問英國聖約翰學校海瑟伍德校長的想法,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思考學習的意義,他說到:「對我們而言,學生的需要和學習行為要擺在第一位。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把學生從一個接受考試的人轉變成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身為教育工作者,我也真切期望學生個個都能成為樂於終生學習的人,即便走出校園,他還是能從容地親近各種學習機會,享受沉浸學習的喜悅。
推薦有孩子的家長與教育工作者閱讀《慢的教育》,相信您必能從書中觀點理出屬於親子或師生互動的另一種從容互動,讓彼此慢活更樂活。
陳泳惠老師
在ET家族發表於
2009-03-14 11:09
留言 (
0
)
|
人氣 (
2224
)
|
讚 (
0
)
留言(
0
)
姓名
E-Mail
網址
內容
請輸入右方驗證碼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臺北益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