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成為家族會員
|
RSS訂閱
|
回ET家族
|
回臺北益教網
拾穗
發掘匯集散置各處佳作與您分享
家族
|
相簿
|
話題
關於我們
狀態顯示
累積人次 :
146921
成員 :
1
本家族線上成員 :
0
張忠謀先生對學習的看法﹙四﹚
張忠謀先生對學習的看法﹙四﹚
終身學習的第三要素 ─ 有計畫
終身學習的最後一個要素就是要有計畫,學習如果沒有計劃就會事倍功半。所謂的計劃是先設定你的長、短期目標,你要看什麼書、讀什麼雜誌、報紙,或是要跟誰說話都要有計劃。尤其是跟誰講話一定要想清楚,因為生活習慣也跟平常接觸的人具有密切關係,會決定你的交友圈,因此對要認識哪些人也要訂出一個方向。像我對經濟、趨勢的議題一直有濃厚興趣,因此交往的朋友常是學術界、經濟界人士。不過跟這些專業人士交往前,自己要先打好基礎,不然彼此的談話很難出現交集,也就毫無樂趣可言。至於認識這些人的方法,是先打聽好這些人出現的場合,找機會跟他們認識。根據我跟一些經濟學家互動的經驗,常發現報紙上對一些國際知名經濟學家的言論報導常有出錯之處。為什麼我能發現﹖因為我有興趣,平常多有涉獵。
此外,回學校充電也是必要的,即使很忙,每年也應抽出一、二個星期到學校聽課,即使不是正式的上課,也可多參加研討會,一年五到十次,聽的時候要嚴肅地做筆記,才能學到東西。
總之,學校是培養求知心、學習習慣及思考能力的地方,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一個人並不需要進大學,更不需要進研究所才能培養出這些能力。我們常看到一些從學校半途出家的人依然能做出一番大事,而且他的思想、學問比接受正常教育的人來得好,這是因為他們擁有良好的終生學習習慣。
我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如何鑑定一所學校的好壞﹖一般的答案是師資好、設備好,在我看來,這倒是其次。我認為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是學生,要有好同學才能培養你的求知心、良好的學習習慣,思考能力。如果有人踏出校門許久,還在談論自己的學校,除非你那時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那才值得懷念。倘若只將學校當作一個吸收知識的地方,我是不覺得有何懷念的價值。過去常看到一些四、五十歲,甚至六、七十歲的人,喜歡說自己出身某某名校,每次聽到這種言論,我總覺得奇怪,因為他們給我一種「這些學校很難進」的感覺,換言之,他們將那幾年當成生命的巔峰,以後就都在走下坡路。你會發現,那些會把名校掛在嘴邊的人,他生命的顛峰歲月往往真的就只在考上一所好學校。在座如果誰有此習慣,我勸你最好早點戒掉。
探訪
在ET家族發表於
2008-05-30 09:15
留言 (
0
)
|
人氣 (
1969
)
|
讚 (
0
)
留言(
0
)
姓名
E-Mail
網址
內容
請輸入右方驗證碼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臺北益教網
文章分類
教育本質(13)
家庭教育(9)
生命意義(1)
生活智慧(3)
品格教育(2)
日本教育(2)
修身養性(5)
未分類(0)
<<
2025年4月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資源分類
未分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