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參加親子教育座談會,一位媽媽困惑的詢問大家:「我想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所以我把孩子當朋友,和他們用輕鬆的方式交談互動,但我卻越來越覺得不妥,因為孩子果真不把我當媽媽,對我呼來喚去,很不禮貌,當我出聲制止,孩子不以為然的表示:『你不是說要當我的朋友?』我該怎麼辦?」 另一位家長馬上不以為然的表示:「爸爸媽媽怎麼要當孩子的朋友?爸爸媽媽就是爸爸媽媽,有教養孩子的責任,但絕對不是孩子的朋友!」他認定孩子還小不懂事,能有什麼想法意見,家長應該掌控孩子的一切,才能有效幫助孩子。 家長究竟是不是孩子的朋友?或家長就是「指導者」,應該完全掌控孩子的生活作息、行為舉止,孩子才會循規蹈矩順利成長?看似一個嚴肅的問題,但事實上也沒那麼困難。 身為父母面對子女真是無法推卸的甜蜜負擔,想跟孩子搏感情當朋友,但孩子卻易於不知分寸行為失控;若嚴格管教,唯恐引起孩子反彈,影響親子感情,太讓人為難了。其實,當爸爸媽媽是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工作,不但要以理性的態度,冷靜處理孩子的大小事宜,更重要是耐心讀懂孩子,如果從小不跟孩子建立親密感情,等到孩子不跟爸媽敞開心胸,爸媽才心焦不知所措卻為時已晚!家長對孩子當然負有教養的責任,但如果堅持孩子一定要聽命於家長,以單向權威的方式,將可預見親子關係將緊張乃至疏離。 當孩子小的時候,溫馨擁抱或是大手牽小手,孩子隨時感受來自爸媽源源不絕的愛;當孩子欣喜告訴爸媽稚傻話語時,爸媽不是嚴厲的回答:「去寫功課!」「看你都考幾分?」而是耐心傾聽加上熱切回應,孩子知道自己是被重視的,孩子當然喜歡跟爸媽親近,即使當孩子慢慢長大,仍隨時感受爸媽的愛與關心——考試考不好,爸媽耐心和孩子找出問題癥結,再想解決辦法,如果成績還是不好,沒關係,爸媽仍然欣賞孩子其他優點。孩子早上賴床,爸媽和孩子一起想一想,到底要怎麼樣才不會賴床?當孩子遇到學不會的事情時,爸媽跟孩子分享自己失敗的經驗⋯⋯,由生活大小瑣事,孩子知道自己遭逢問題時,爸媽不是厲聲責備,而是和自己在同一陣線,共同尋求解決方案,孩子也就樂於改變自己,也隨時充滿信心,因為不管學業、生活上的任何挑戰或成長的壓力,都不讓孩子感到畏懼,因為爸媽是自己強而有力的後盾! 要不要當孩子的朋友?要不要和孩子搏感情?當然要,也唯有如此,才能享受身為爸爸媽媽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