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首任遴選教育局長湯志民上任後,期許自己和全體教育局同仁、學校團隊和親師生們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多元(diversity)、卓越 (excellence)、創新(innovation)及前瞻(perspective)的新教育,學校團隊與親師生通力合作,成就每一個孩子。 湯局長認為身處多元社會的今日,教育不應僅局限於知識的傳授,生活教育更形重要。尤其近年食安事件連環爆,從塑化劑、瘦肉精、毒澱粉乃至食用油都有問題,引發大眾憂心恐慌。上任後,為降低食安風暴對學校午餐的衝擊,嚴格加強學校午餐品管,啟動學校午餐食安查核,包括全面性自主查核,以及抽檢的專案性查核。讓家長安心學校的營養午餐。因應目前禽流感疫情嚴重,湯局長要求學校禁用問題禽場肉品,午餐在蛋類和禽類製品上,都要煮熟,雞蛋也須經攝氏100度烹調,才可以食用,確保學童吃得安心,吃得健康。 為強化都市孩子較缺乏的食農和田園教育,教育局積極推動「小田園教育計畫」,湯局長表示過去學校在校園種菜各自推動缺乏系統化,他上任後鼓勵更多學校參與,從幼兒園至市立大學透過自然、生物、體驗學習、綜合領域、社團、課外生活等領域課程,在各個年級層推動。教育局預計從尚未加入過食農教育課程的學校中,各區至少挑出 1所加入,中期目標希望在3年內,環境和人力條件許可的各級學校都能加入。教育局也將引介社區大學專業老師、民間有機農業團體或農場主人指導老師和學童整地、翻土、種菜,讓學生親近土地,實際參與耕種,全程參與從播種到收成的完整過程,尤其收成後,還可為營養午餐加菜,學生體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滿足感。 近年因少子化趨勢,各校有多餘的閒置空間,可充分活化利用開闢為菜圃或果園;更重要的是融入教學,藉由各科老師激盪巧思,設計教學方案與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學習。例如:自然課程中,學生可實地認識植物,在不同生長季節,學生認識各種植物的生長週期,觀察植物四季的變化;國文課欣賞相關文學作品或吟詠植物、蔬果的作品時,師生離開教室到戶外實地瞭解;社會科介紹田園城市的特色;甚至鄉土課,介紹傳統菜餚及食材,進一步認識各地的風土民俗。以「食農教育」為軸心,課程呈放射狀延伸並永續發展。 湯局長語重心長強調「小田園教育計畫」不只是單純為種菜而種菜,校園收成的蔬果當然也無法完全取代營養午餐的食材,推廣「小田園教育計畫」主要目的,希望學生親身體驗耕種的辛苦,確切認識有機耕作,深刻瞭解食物、大地與人的緊密關聯,進而愛惜食物,養成正確飲食習慣。除獲取知識以外,更開啟並豐富都市孩子久已貧乏的感受和體驗等情意能力,「小田園教育計畫」 與課程發展綿密結合,更具教育意涵,突顯其價值。 湯局長對教育充滿熱情,教育是他一生的職志,從擔任國小教師、教育廳局科長、秘書、督學、專員、科員、政大教育學院院長、系主任和附中校長,一直堅守教育崗位。尤其成功創辦政大附中,被學生暱稱為「阿湯哥」,深受學生歡迎,可見一斑。就任臺北市教育局長肩負使命,擘畫新局,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從「食」開始,嚴格加強查核食安,具體積極維護學生健康,進而推動食農教育,促使都會區的孩子親力親為接近土地,獲取嶄新的生活經驗,湯局長對教育的細膩與用心,表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