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幾位年輕老師聊天,我說:「能當老師真是不知修了幾輩子的福?試想一群孩子靜心聆聽著你,孩子全然信任你,也默默被你的言行影響,所以當老師是最幸福的工作。」年輕老師們卻有點兒茫然的看著我,讓我心虛的問道:「我…說錯了嗎?」 年輕老師們苦笑的說:「老師,現在跟以前不一樣,我們教書並不只單純的教書,反而像作戰一樣,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挑戰。首先是孩子給我們的挑戰,現在的孩子自主性很強,不時挑戰老師的權威,老師說東,他們一定說西來質疑老師的專業或試試老師的堅持;尤其有了手機,上課時務必小心翼翼,唯恐一不小心被錄音錄影,留下無法辯駁的證據。」 「家長愛自己的孩子,盡心盡力保護自己的孩子,但往往就是超過界限,孩子的座位、作業的分量形式、分數的計算……家長們都有意見,有些建議卻只偏執於自己孩子的權益,若不順他們的意,除再三跟老師要求,更過分的就上報教育主管機關或投書媒體爆料,老師戰戰兢兢,還能安心教學嗎?」聽到這裡,我也忍不住重重歎氣。 「教書以外,我們還要應付各式各樣的比賽,書寫各式報告和記錄,其實學校長官也很無奈,因為上級單位以各種數據來判定教學成效,校長主任也只好要求老師們隨時記錄教學過程,製作呈報所謂的教學成果,讓老師們有些心力交瘁,因為成功的教學,除了必須腳踏實地紮實的備課,還需付出很多心力觀察學生的反應,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但現在我們卻無法專心一意,因為教學以外的雜務實在太多了,我們也不知該怎麼辦?」 看著才剛執教不久的年輕老師們,應該充滿熱情,準備在教育崗位一展身手,實現理想,聽著他們的困惑和無奈,讓我也不禁雙肩沈重,這真是目前台灣教育的最大困境。 自從教改後,台灣的教育卻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學生的壓力未見減輕,反而愈加沈重,從街坊隨處可見的安親班及各式才藝班、補習班,可見端倪,學校似乎淪為工廠,打造整齊劃一的產品,學生被迫狼吞虎嚥各式教材,歷經一場又一場的考試,書寫無止盡的測驗卷,以順利通過考試,「成效」、「數據」似乎成了所謂的教學成果,讓人驚覺教育也要求「業績」?但教育卻更應該是「情意的」、「感性的」、「關懷的」,無法短時間以「數據」呈現,老師的工作不應只為製造會考試會念書的孩子。當大家重新檢討教改時,「教育不需業績」應是首要改變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