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海角七號」後,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受到極大鼓舞,以各種議題據實反映台灣不同生活層面。「第四張畫」以灰暗的畫面,經由電影劇情淡淡鋪陳幾個隱晦的社會現象:單親家庭、失蹤兒童、虐童事件、大陸新娘,在這個看似正常運作富庶安樂的社會,卻隱藏一個個需要關懷、協助的弱勢族群。 第一張畫:電影一開場,劇中主人翁小翔的父親病逝,他獨自面對喪事,家裡連一張爸爸的照片也沒有,小翔以鉛筆畫出爸爸的畫像,懸掛靈堂上,這是小翔畫的第一張畫——唯一相依為命的爸爸離他而去。 簡陋的告別式,沒有任何親朋好友參加,突然來了一隊樂儀隊,原來是小翔父親樂儀隊的同事聞訊趕來送最後一程,但大家收入有限,雖眼見小翔孤苦無依,卻也無力相助,小翔的未來令人擔憂。 小翔的困境無人知曉,午餐時,他從學校廚房偷拿同學飯盒,偷吃飯盒的小翔被逮到,老校工雖責備小翔,卻也讓小翔終能飽餐,小翔捧著飯碗,這是爸爸過世後的第一頓正餐,眼淚不聽指揮緩緩流下,不知是感傷爸爸的過世還是對未來的不知所措?從此小翔和面惡心善老校工開始祖孫般的生活。 第二張畫:不料,多年前離家的媽媽出現,帶他到陌生的新家庭,陰沈的繼父根本不歡迎小翔,面對繼父,小翔充滿侷促不安。孤獨的小翔跟著外號「手槍仔」的胖哥哥,「手槍仔」看似為非作歹占盡小翔的便宜,但他以詼諧無俚頭的方式帶領小翔認識世界,也真心關懷小翔,當學校老師要他們畫出「我的好朋友」,小翔畫出「手槍仔」展露給他看的雞雞,看似荒繆,這是小翔的第二張畫,他畫的是親密好友的特徵。 第三張畫:晚上媽媽去酒店上班,小翔一個人在家,他總夢見小時候跟母親離開的哥哥,在長長堤防上不停徘徊,小翔在課本上畫出這個揮之不去的詭異夢境,引起老師關注,電影巧妙引出小翔的哥哥失蹤多年,事實真相竟是小翔的哥哥早為繼父所殺,警察詢問小翔繼父時,冷靜的說:台灣有多少失蹤兒童?事實上是有多少已經不在人世。想想街頭巷尾尋找失蹤兒童的啟事,讓我們不禁捏一把冷汗的問:他們去哪兒了? 第四張畫:美勞課,老師要大家仔細畫出鏡中的自己,小翔是否能藉由鏡子,看到自己認識自己?留給觀眾無限的想像。 「第四張畫」企圖激起大家的關懷熱情,就像小翔:爸爸過世、沒有午餐吃、繼父暴力相向,他不知向誰求援,只能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明知「手槍仔」用不正當手段偷、搶,但這個人卻關心、幫助他,小翔視「手槍仔」為自己的好友。就教育觀點,孩子常不知如何具體表達,教室裡那沉默不語、羞澀膽小,或對老師語言挑釁、對同學拳打腳踢,外在行為底下,是否隱藏不欲人知的故事或求援的訊息,老師們需以極大的細膩關懷學生,才能讀懂孩子所企圖傳遞的,老師怎能不謹慎呢?「第四張畫」可以給老師們很好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