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知識爆炸性成長、持續變動的時代,世界瞬息萬變,如果教育單以「內容」來定義註定要失敗。今天熱門的科目到明天說不定已被揚棄、淘汰。所有擔任教職的老師都要重新思考「怎麼教學」。「如何教」比「教什麼」更重要,全世界各級老師與父母,在學習這條路上,角色必須調整,不再只是單向的傳遞知識,而是與孩子一同探索學習的伙伴。
究竟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要帶給學生什麼?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有五個目標,希望學生畢業後能夠:
一、獨自探索世界 二、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三、具備探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 五、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方式看問題
因此,將教育的焦點從「學什麼」轉移至「怎麼教與如何學」,學習過程重於學到什麼,師長們思考哪些過程能夠幫助學生具備上述能力。
當我們更重視學生如何得到答案,而非答案本身的時候,會發現學生的思考或邏輯不夠好,求知、探尋問題的技巧其實相當糟。
哈佛成功錄取了許多考試成績非常高的學生,但考高分並不意味著更深刻的理解。現在的學生被教導了太多「答案」,好奇心早被扼殺,甚至來不及發問就被告知答案,正因為是被動學習,學習效果非常有限。
究竟如何才能重新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老師們的教學方法占著舉足輕重的關鍵:參與式學習,透過討論、實作等方法,不只加深學生的印象,更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究竟學到了多少。同樣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學習過程,學生曾經親自動手解決問題、或是試著解釋給別人聽,效果遠比被動的聽取講課更好。
正向情緒在學習過程扮演重要角色,情緒與大腦記憶相輔相成,學習內容若沒有情緒的連結,學習的新知識將無法有效深入腦中,有效利用情緒,可與理性和學習相輔相成。
讓學生自我觀察並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也成為未來老師需要幫學生培養的重要能力,學生能具體、真實的自我認識,才能發揮專長,改進缺點。
同儕的共同學習也是未來學習的重要方式之ㄧ,因為各行各業分工越來越細,沒有人能閉門造車,必須透過與別人的溝通、合作方能達成任務,所以人際關係的建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很重要的。
學得知識、知道答案都不足以幫助孩子立足未來的世界,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唯有讓孩子充滿情與活力,發揮好奇與想像力,有能力獨立解決問題,所以「學習如何學習」是當今教師應教給學生的能力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