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融入教學」是近年來在教育界相當響亮的名詞之一,所謂「資訊融入教學」係指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分,並且能延伸地視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method)或一種程序(process),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來尋找問題的解答(王全世,民90)。廣義的教學活動,除了教室內的教學活動外,還包括課前和課後活動。因此發展資訊融入教學,也包含課前、課堂、課後等三個階段。
資訊融入教學可以依據融入的程度劃分成四個等級,由低到高分別為無(none)、分離(separation)、輔助(enhancement)與整合(integration)(盧東華,民95)。傳統教學方式並未牽涉到資訊融入教學,屬於最低等級;利用資訊科技教導學生了解與運用資訊科技,此時與其他課程內容沒有連結或連結性很低,這種融入教學層次即屬分離等級;在輔助等級中,資訊科技扮演輔助教學活動的角色,教師利用資訊科技呈現教材、與學生進行教學互動。筆者將資訊融入教學的最高層次---整合等級稱作「教學活動e化」,亦即在教學活動中,利用資訊科技建立自動化的運作機制來整合學生的學習資訊流,進而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發揮創意的輔助系統。
一、 教學活動e化
在校園中,資訊融入教學的理念已經具體實踐了,教師們已經能掌握科技的特性,將資訊技術充分應用於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大家都肯定資訊融入教學的成效,但是在各種與教師們互動訪談的場合中發現,教師們的教學負擔普遍加重了,這似乎與一般e化可以帶來的好處(包括降低人力成本和提升作業效能)恰好相反。探究其主要原因,乃是教師課前花了許多功夫準備資訊融入教學的教材,而在課堂中,資訊科技只發揮了呈現、展示教材的功能,並沒有發揮教學活動e化的功能,也就無法減輕教學的負擔。
教學活動e化,是指在進行資訊融入教學的活動過程中,能夠建立課前、課堂中與課後自動化的運作機制,例如自動記錄教學活動過程、自動批閱統計評量內容、自動發送通知給學生與家長、自動建立學習歷程資料庫...等等。自動化的運作機制主要分為資訊傳輸與控制功能等兩個部份,透過自動化載具,可以即時記錄學生的反應,進而自動產生各種報表,再利用網路傳送給相關人員。控制功能則提供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隨時掌握教學活動進程並適時提供協助,圖1為採用平板電腦作為載具的教學活動e化示意圖。
圖1 教學活動e化示意圖
教學活動e化整個自動化運作機制的主要面向包含教材e化、講解e化、評量e化、班級經營與管理e化、師生互動e化等面向,以下將針對這些面向加以說明。
在課前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資訊與通訊科技來蒐集資料、製作講義與編撰教材內容,各種教學資源中心在設計時必須考慮合適的索引方式並提供友善的人機介面方便教師使用。教師在製作教材時除了尊重智慧財產權之外,更可採用創用CC授權方式,主動分享自製之教材。
教材e化可以讓教材的型式多元化,在不同場合可以透過不同型式讓教材更生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利用電子白板、手寫螢幕或其他輸入裝置來協助講解和教學活動的進行,不僅可以透過簡報或畫面呈現e化教材,還可以將教師講解過程的畫面、在教材上的批註、聲音、影像等講解和書寫內容記錄起來放置在學習資源與班級管理系統(參見圖1)中,方便學生查閱與複習,讓傳統教學真正蛻變為e化教學。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透過各種即時反饋裝置(如平板電腦、PDA、手機、數位學生證及各式反饋器)進行即時評量;在課外時間,學生可以登入學習資源與班級管理系統利用網路進行評量活動。教學活動e化系統可以自動完成大部份的評量作業並且自動產生分析報表,改善傳統紙筆測驗的繁複過程(編寫考卷、印考卷、發考卷、學生作答、收考卷、改考卷、統計成績、發回測驗卷…),改進學生成績評量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養成主動思考的學習態度。
即時評量可使師生立即掌握學習情況,教師可以針對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進度或排除學習盲點,學生也可以明瞭自己的學習進度。自動化的適性評量系統可以建立完整的測驗歷程資料,方便教師與學生隨時查閱與複習。
利用各種即時反饋裝置(如平板電腦、PDA、手機、數位學生證及各式反饋器)進行點名作業,教師可以立即掌握學生的出席狀況,並且透過網路即時將點名結果傳送到校務行政系統,自動統計學生出勤資料並視需要通知學生家長。學生可以透過網路繳交作業、互評別人的作業,教師可以在網路上評定各種成績、批改作業等。
建立e化教學活動機制後,許多的班級經營與管理工作也可以交由學習資源與班級管理系統來執行,整體評估起來,不但不會增加教學負擔,反而可以減少教師的級務處理工作。課堂中的教學活動、討論、調查、評量等,透過系統自動把資訊傳送到資訊交換中心,而下課後可以利用資訊交換中心來輕鬆延伸學習活動,包括複習教材、指定作業、線上測驗...等等。
教師可以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一個學習資料夾,收集學生的學習檔案(Learning Portfolio),包括工作檔案、作品檔案、評量檔案、創新檔案等。透過學習檔案可以展現學生在各個領域中學習的努力、進步與學習成就情形,也可以作為學習者反省自身的學習與認知改變過程之證據(張添洲,民93)。教師要建立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是件非常艱辛的工作,其工作內容的重複性很高,可以藉助教學活動e化系統來輔助建立。教室中的e化載具能自動記錄教學活動的內容,進而建立完整的e化學習歷程檔案,這樣不但可以補充傳統學習檔案的不足,也讓老師與家長更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同儕之間的互動情形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除了傳統的互動方式之外,利用各種即時反饋裝置建立師生間的e化互動機制,除了可以強化師生的互動機制之外,還可以營造自發、激勵性之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積極學習之動機,將學生由「被動學習」逐漸引導變到「主動學習」,形塑良性成長的互動機制。
二、 結語
在教學活動e化的教材e化、講解e化、評量e化、班級經營與管理e化、師生互動e化等面向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則為學習資訊傳遞的經營與規劃者,利用資訊與通訊技術的特色來協助紀錄、分析、整理學習資訊流,整合各項教學資源供教師使用,讓教師能將心力花在規劃知識傳遞的層面上,並且將教學經驗透過資訊科技傳承與分享給其他教師,如此才能將資訊融入教學的精神發揮到極致。
三、 參考文獻
王全世(民9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添洲(民93),X檔案--教學檔案.學習檔案,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公司。